11月2号,特朗普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再次提到了中国,并且重复了之前所提到的G2构想。那么如何看待特朗普的这个发言呢?他又为何一定要把中国拉进G2的框架当中呢? 在特朗普的这篇发文当中,他强调——“我与中国的G2会议,对我们双方都是一个伟大的事件。这次会议将导向从未有过的和平与成功,愿上帝保佑中国与美国”。 要读懂这番发言,得先摸清“G2”这个概念的来龙去脉。这个词并非特朗普首创,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雷德・伯格斯滕在2004年提出,原本只是作为美国需重点经营的双边关系之一的经济概念。 后来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提出“中美国”说法,将中美描述为“最大生产国与最大消费国”的共生关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等地缘政治大咖又将其扩展到全球战略层面,呼吁建立“非正式G2”共同主导全球事务。 中国从一开始就对这一概念明确拒绝,因为其本质是美国试图将中国纳入西方主导的秩序框架,并非真正的权力共享。 特朗普此时重提G2,首要原因是美国国内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压力已迫使其改变策略。美国债台高筑的后遗症持续发酵,通胀问题虽有缓解但根基未稳,普通民众实际购买力不断下降。 更关键的是,特朗普的核心票仓正出现松动,农业州的大豆种植户因中国暂停采购陷入滞销困境,相关行业收入锐减,9月民调显示他在农村选民中的支持率已从59%下滑至54%。 同时,中国10月实施的稀土出口管制精准击中美国产业命脉,从智能手机到F-35战斗机,美国高科技与军工领域超八成中重稀土依赖中国供应,而澳大利亚等替代来源缺乏关键的分离提纯技术,导致美国相关产业链面临停摆风险。 这些现实压力让特朗普明白,单纯依靠施压无法达成目标,必须通过姿态调整换取中国的政策回应。 将中国拉入G2框架,更是特朗普地缘政治层面的“分而治之”策略。当前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与西方持续对耗,中国维持的正常贸易关系成为俄罗斯经济的重要支撑。 特朗普抛出“G2”说辞,刻意制造“中美共治”的假象,意在给俄罗斯传递压力,削弱中俄战略协作的外部认知。 对于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这一表述同样暗含算计,美国试图将中国从全球南方阵营中剥离,打破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共识,从而瓦解对美国单边主义的集体抵制。 这种操作延续了美国传统的地缘博弈思路,通过塑造“中美特殊关系”,让其他国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最终实现美国主导下的秩序重构。 更深层的考量在于,特朗普试图以“G2”为诱饵,诱使中国承担更多不符合自身定位的国际责任。美国国力相对收缩的趋势已难以逆转,其在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上逐渐力不从心,却又不愿放弃霸权地位。 G2框架下,美国希望将碳排放、区域安全等“吃力不讨好”的义务转移给中国,同时在科技标准、金融规则等核心权力领域牢牢把控主导权。 这种“让中国当冤大头”的算计,与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炒作G2的逻辑如出一辙,都是想让中国在西方制定的规则内“帮忙维稳”,却绝不分享真正的话语权。 特朗普在发言中刻意强调“对我们双方都是伟大事件”,正是想以这种模糊表述掩盖权责不对等的本质。 从美国国内政治视角看,这番表态也是特朗普的选举策略之一。他需要向选民展示自己具备“搞定中国”的能力,既不同于民主党所谓的“对华软弱”,又能通过“开创和平”的叙事争取中间选民支持。 将中美会晤包装成“G2会议”,能放大个人外交成就,塑造“唯一能与中国平等对话”的政治形象,这与其擅长的夸张宣传风格高度契合。 更何况,他在会晤后直接提前结束APEC行程回国,用实际行动强化“中美关系是重中之重”的认知,进一步巩固自身在外交议题上的话语权。 特朗普的G2发言,本质是美国霸权焦虑与现实压力交织下的产物。他试图用“共治”的噱头掩盖单边利己的诉求,用模糊的善意换取实际利益,这种操作延续了美国外交的实用主义传统。 但时代已经变了,中国早已不是能被“捧杀”或“诱骗”的对象,全球南方国家也不会接受少数国家垄断国际事务的格局。 特朗普的小算盘虽然打得精明,却终究违背了多极化的历史潮流,这或许就是他这番看似高调的发言,并未引发国际社会真正认同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