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韩朝分裂后,两国不约而同地开展了废除汉字的运动,开始的时候,朝鲜做得非

掘密探索 2025-11-03 14:02:40

1948年韩朝分裂后,两国不约而同地开展了废除汉字的运动,开始的时候,朝鲜做得非常决绝,不但书籍报刊、招牌文件换成谚文,人们写信都不能用汉字,抓住了就处罚,学校里更是全面终止汉文教学,相比朝鲜,韩国稍微温和点,汉字在民间还能使用,店铺招牌也能用汉字。   朝鲜在废除汉字这事儿上,那叫一个干脆利落,一点都不拖泥带水,1948年刚建国,金日成政府就立马出了政策,要把汉字全给“赶走”。   不管是书报杂志,还是店铺招牌、政府文件,统统都得换成朝鲜自己的谚文,就像给家里来了个大扫除,把汉字这件“旧家具”全扔了。   老百姓写信要是用了汉字,那可就麻烦了,一旦被发现,轻的得挨顿批评、交点罚款,重的说不定工作都没了,公职人员更是得小心,要是被发现用汉字,那后果可严重多了。   学校里更绝,汉文课直接从课程表上消失了,就像把汉字从这个“知识小世界”里彻底踢了出去,就连教历史的时候,都得用纯谚文把史料翻译一遍,生怕汉字“偷偷混进来”。   朝鲜为啥这么急着跟汉字说拜拜呢?这里面原因可不少,以前,朝鲜半岛上会汉字的就那么一小撮贵族和官僚,普通老百姓大多都不认识。   后来日本人来殖民统治,还强制朝鲜人学日文,把汉字和谚文都给废了,这就像是把朝鲜人的文化给“阉割”了,所以,废除汉字,就成了他们摆脱外来文化影响、建立民族文化自信的“必杀技”。   可这“一刀切”也有麻烦,谚文是表音文字,不像汉字能表意,全面废除汉字后,朝鲜社会很快就出了不少问题。   信息混淆、意思搞错的情况到处都是,1968年,朝鲜没办法,只好在高中教育里又把“汉文”课加了回来,可没坚持多久,汉字又被晾在一边了。   和朝鲜比起来,韩国在“去汉字化”这事儿上就温和多了,1948年,韩国出了个《韩文专用法》,规定公文得用谚文,不过括号里可以加注汉字。   民间店铺的招牌、书报啥的,汉字还是能用的,像首尔明洞那些老字号的店铺,汉字牌匾还一直挂着,就像老朋友一样。   不过,韩国的温和政策也没坚持太久,1968年,朴正熙掌权后,政策一下子就严了,公文里全面禁止汉字,中小学课本里的汉字也被全删了,就像给汉字来了个“突然袭击”。   韩国高铁因为“防水”和“放水”读音一样,结果闹出了歧义,15万根枕木都报废了,这事儿一出,韩国人才意识到,韩文这种纯表音文字,缺陷还真不小。   韩朝的“去汉字化”运动,看着就是一场简单的文字改革,其实背后藏着深深的民族主义情绪,这反映了朝鲜半岛人民在摆脱殖民统治、追求民族独立的时候,那种文化上的焦虑和身份认同的困惑。   从实用的角度讲,废除汉字确实让朝鲜半岛的识字率提高了,文化也普及得更快了,可汉字是东亚文化的重要根基,它有表意功能,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谚文这些表音文字比不了的。   朝鲜半岛的历史典籍、科技文献,大多都是用汉字写的,废除汉字,就像是把朝鲜半岛和自己的历史给“切断了”,文化传承也出现了断裂。   文字就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废除汉字,短期内可能能让民族自信起来,可长远看,说不定会让朝鲜半岛陷入文化没根的困境,毕竟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离不开对历史的尊重和铭记。 现在韩朝两国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汉字教育,这既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对现实需求的妥协,在全球化越来越深入的今天,任何一种文字都不可能完全独立存在。   韩朝的“去汉字化”运动,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在追求民族独立和文化自信的时候,也得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

0 阅读:52
掘密探索

掘密探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