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个顾客想吃油条,就要了一根,结果这根油条出现在他面前,吓了他一跳,当他得知价钱时,更是直呼遇到了油条刺客,这根油条竟然要39元,对此市监局的人回复,这是明码标价的,是符合市场调节规则的,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吃或者不吃。 “您这根油条,三十九块。”当服务员面带微笑说出这句话时,王先生(化名)的要付钱的手瞬间悬在半空,仿佛那根半米长的油条突然变成了烫手的金条。 事情发生在北京一家知名连锁餐厅,王先生像许多北京人一样,周末早晨想吃口传统的豆浆油条,就点了菜单上看起来很正常的“半米非矾油条”。当这根超乎想象的油条被端上桌时,他已经吃了一惊;结账时看到39元的价格,他更是愣在原地。 “这不就是‘油条刺客’吗?”事后,他在社交媒体上这样写道。对此,有网友调侃:以前怕雪糕刺客,现在连早餐都要提心吊胆了。也有人算起账来:一顿早餐吃掉将近四十,这得是什么样的油条? 事后,这家餐厅的工作人员出面解释:这根油条长约半米,足够两三个人分着吃;制作过程全手工,用的是不含明矾的优质面粉;而且店里其实也卖六块钱一份的普通小油条,最重要的是顾客反映很好吃。 更让人意外的是市场监管局的回应:明码标价,符合规定,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 在大多数人的记忆里,油条是再普通不过的食物。大清早的巷口,炸油条的师傅夹起一根刚出锅的油条,大家随手撕开,泡进热气腾腾的豆浆里,这套动作承载着几代人的共同记忆。那时的油条,从来不是身份的象征,而是寻常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消费市场不断细分,同样的食物开始走向不同的道路。一边是依旧存在于街头巷尾、早餐摊上的传统油条,价格亲民,味道熟悉;另一边是像这根“半米油条”一样,被打上“手工”“无矾”“优质原料”标签的高端版本。 这不是油条独有的现象。从包子到煎饼,从豆浆到豆腐脑,传统小吃正在经历一场“消费升级”。同样是解渴,你可以选择两元的矿泉水,也可以选择三十元的手工精酿啤酒;同样是充饥,你可以选择五元的煎饼果子,也可以选择百元的精致点心。 这种分化本身并无对错,它只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但问题在于,当消费者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遭遇了与自己心理价位相差甚远的价格时,那种猝不及防的感觉,才真正构成了“刺客”的体验。 虽然这家餐厅确实已经在菜单上清晰地标明了价格,但问题可能出在: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有着根深蒂固的价格认知时,即使标了价,也可能因惯性思维而忽略查看。 这就好比如果有人告诉你,某家餐厅的牛排卖三百元,你大概不会惊讶;但如果有人说某个馒头卖三十元,你一定会觉得不可思议。毕竟,传统小吃之所以“传统”,正是因为它与老百姓的日常紧密相连。一旦打破这种预期,就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强烈反应。 只能说,现在大家走进早餐店,记得先瞅一眼价目表,这不是小气,而是精明。街边摊的油条照样香,餐厅里的“半米油条”也有人尝,市场就是这样,有人卖就有人买,明码标价,只要心甘情愿就好。毕竟,生活本来就是丰俭由人,开心最重要。 信源: 北京商报官方账号2025-10-30——北京网友遭遇“油条刺客”?金鼎轩半米油条卖39元,网友吵翻 文|一阳 编辑|史叔


吾爷
这家店长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