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防长表示,印度将在南海维护法治,以保障所有国家的利益 他说,针对南海长期存在的领土争端,印度强调维护法治并非针对任何国家,而是为了维护所有国家的集体利益。 印度防长喊着“护南海”,转头就和越南签了勘探协议?这些细节藏不住 印度防长辛格的一番表态,最近在国际上引发不少讨论。这位从基层军官起步,深耕防务领域三十余年、以“强硬派”标签著称的官员,公开宣称印度要在南海“维护法治”,还强调此举并非针对任何国家,而是为了保障所有国家的集体利益,字里行间透着对南海事务的“关切”。 但这番话说完没多久,印度的实际动作就把“集体利益”的说法照得明明白白。就在辛格表态前两个月,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刚和越南敲定协议,拿下了南海两块争议海域的勘探权,其中128区块距离中国黄岩岛仅200公里。 要知道,这片海域的主权归属在历史和法理上早有定论,印度这番“跨界”合作,很难和“不针对任何国家”的说法对上号。 印度对南海的“上心”,说到底和自家的经济命脉紧紧绑在一起。作为全球第三大原油进口国,印度60%的石油和90%的液化天然气都要经南海航道运输,这片水域承载着该国每年超过55%的贸易量。 2024年红海危机时,印度只因绕行好望角就多花了300亿美元,这样的损失让新德里对海上航道安全格外敏感,也催生出更强烈的介入意愿。 为了撑住“维护法治”的场面,印度近年在南海的军事动作越发频繁。2025年7月,印度海军“德里”号驱逐舰率领的3.8万吨编队试图进入黄岩岛附近海域,结果遭遇中国055万吨大驱“贴身护航”,最终只能悻悻离去。 到了8月,印度又拉着菲律宾在黄岩岛附近搞起首次联合反潜演习,还特意亮出“布拉莫斯”导弹想刷存在感,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德里”号上的8枚导弹,面对中国052D驱逐舰的32单元垂直发射系统根本不占优势。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一边喊着“基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行事”,一边却在供应链上暴露着致命短板。其国内稀土精炼产能不足全球1%,97%的高端稀土都依赖从中国进口,这些稀土直接关系到印度导弹制导系统等国防工业的运转。 2025年6月中国收紧稀土出口后,印度汽车产业立马面临870吨磁铁短缺,国产替代品性能只够达到中国产品的60%,这种依赖性让其“强硬表态”少了几分底气。 印度的这些动作,连东盟国家都看得清醒。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公开表示不希望南海成为大国博弈的棋盘,印尼更是直接拒绝了印度联合巡逻的提议,担心被卷入不必要的对抗。 毕竟南海争议的解决,早有成熟的路径——中国与东盟国家一直在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相关分歧也始终通过对话协商处理,这一过程根本不需要域外国家指手画脚。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自己在周边海域的不少操作,也与其“维护法治”的论调相悖。从伊朗恰巴哈尔港项目因美国制裁陷入瘫痪,到缅甸实兑港联运项目因内战迟迟无法通车,印度在海外港口布局上的接连受挫,似乎并没让其吸取“不干涉他国内政”的教训,反倒更执着于在南海刷存在感。 如今辛格的表态仍在发酵,但国际社会更看重实际行动。南海的和平稳定,从来不是靠域外国家的军事存在或口头表态维系,而是基于主权国家的共同努力和国际法准则。印度究竟是真为“集体利益”,还是另有盘算,后续动作或许会给出更明确的答案。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