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商人在义乌订了两千双鞋,付完定金后要求货到印度再结尾款。结果义乌商家直接发了

淡墨江南 2025-11-02 15:54:07

印度商人在义乌订了两千双鞋,付完定金后要求货到印度再结尾款。结果义乌商家直接发了两千只右脚鞋,说尾款结清才给左脚鞋。这招儿乍看像是段子,实则是专门对付印度人的。 义乌有个老板接了个印度订单,要2000双鞋,可买家非要等货到港口再付尾款,这钱要是收不回来,前期投入不就打水漂了? 老板想了个招:先给对方发2000只右脚的鞋,这事儿听着像段子,却是中印贸易里的真情况,要知道这两国年贸易额超200亿人民币,就是因为没足够信任,才催生出这种极端的风险控制办法。 它把国际贸易里看着 “体面” 的样子撕开,露出底下买卖双方互相防着的真实状态,“只发右脚鞋”说到底就是用能承受的小损失,去防收不回钱的大风险。 以前做跨境生意,货一装上船,卖家基本就没主动权了,有的买家找各种理由拖尾款,更惨的像另一个丁老板,被坑了上千万货款,就算打赢官司,钱也拿不回来。 买家也不傻,知道跨国要账难、信息不对称,就坚持货到付款,想把风险全推给卖家,而 “右脚鞋” 的巧劲正好戳中了商品的关键,得能用上才行。 一堆右脚鞋,没法穿也没法卖,对买家来说就是没用的废品,但从法律上讲,卖家能说这只是 “第一批货”不算违约,买家没理由直接毁合同。 这批右脚鞋相当于成了 “筹码”,它把看不见的信用问题,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交换:想拿到能穿的完整鞋子,就得付尾款换左脚鞋,这样一来付钱就从买家能无限拖延的事,变成了必须先做的事。 卖家原本可能 “血本无归” 的风险,就变成了可预估的损失,最多亏一半鞋的成本,再加点儿运费,不过,别以为这招只是为了对付几个不讲信用的客户。 其实是印度市场本身的麻烦太多,商家们被逼得没办法才想出来的,要是正规合同和法律能靠得住,谁也不会用这种 “土办法”。 第一就是印度海关,规矩又多又严,文件上哪怕一点小错,都能引来大麻烦,更糟的是,有些进口商还把这当成骗货的手段:故意拖着不清关,说货有问题,等货物被海关拍卖时,再用关联公司以原价15%的低价买走。 还有高昂的交易成本,印度的税特别复杂,基础关税、社会福利税再加上增值税,一套下来,十万块的货税费可能就超四万,而且还有外汇管制,有时候不是买家不想付钱,是真换不出外汇。 最让人无奈的是法律维权,在印度打官司平均要耗三年,花的钱可能比欠的货款还多,就算在中国法院打赢了,判决书到了印度也基本没用。 可印度市场又不能放弃,14 亿人要物美价廉的小商品,2022年中印相关贸易额涨了近39%,到了244亿元,这蛋糕谁都想分,所以义乌商家们没坐以待毙,慢慢琢磨出了更多办法。 一开始是简单的被动防御,坚持 “款到发货”,后来大家干脆建了个 “预警联盟”,谁家碰到骗子就把信息分享出来,让同行别再踩坑。 再后来,更现代的工具也用上了:有的买出口信用保险,花点钱就能覆盖八成的坏账风险,有的用区块链存聊天记录、合同,真要打官司也有铁证。 政府和平台也没闲着,试着建风险共享系统、搞调解机制,想从更上层给这条贸易路加层 “安全网”,说到底,“右脚鞋” 这事儿既是义乌商人的智慧,也藏着无奈,它照出了新兴市场在规则不完善时的麻烦。 其实大家都盼着,将来能有个透明、靠谱的国际贸易体系,把这种 “土办法” 彻底取代,等规则能管到交易的每一步,不用再靠 “右脚鞋” 防风险,生意才能回到本来的样子:大家都放心,都能赚钱。

0 阅读:2
淡墨江南

淡墨江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