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的下场,很可能就是越南以后的下场,因为俄乌冲突爆发后,他们就能发现,不管背后有没有大哥撑腰,面对真刀真枪的较量,最终的苦果还是自己吞,这事儿放到亚太地区来看,比谁都焦虑的可能不是菲律宾,而是越南。毕竟,越南还真感受过一个小国硬杠大国的滋味。 先看看乌克兰现在的处境,泽连斯基天天喊着要远程打击俄罗斯,可连能击中俄境内的无人机都快不够用了。 绍伊古说得难听但实在,乌克兰几百架无人机扔过去,能成气候的连1%都不到,俄能源设施坏了很快就能修好,根本伤不了根基。 反观乌克兰自己呢?能源设施被炸得千疮百孔,老百姓过冬都成问题,只能天天求着合作伙伴给防空系统、给武器。 这种依赖感,就像一个重症病人离不开呼吸机,对方什么时候拔管,自己一点主动权都没有。更可怕的是,乌克兰的征兵办已经成了街头最令人胆寒的存在,为了补充兵源,连拉壮队的戏码都上演了,这背后是一个国家社会活力的巨大透支。 西方的援助武器是来了,可操作和维护这些武器需要时间,需要人才,而乌克兰最缺的就是时间和持续战斗下去的青壮年。 所谓的“大哥”支持,更像是给你递上一把刀,让你去跟一头熊搏斗,他只是在旁边呐喊加油,真正被熊撕碎的,是你自己。 这面镜子,照在河内的眼里,显得格外刺眼。越南的焦虑,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刻在骨子里的历史记忆。他们比谁都清楚,当年在北部边境,那种硬碰硬的代价是什么。 那场战争虽然规模远不及俄乌冲突,但那种面对庞然大物时的无力感,以及最终只能靠自己去消化所有创伤的苦涩,是任何外部援助都无法替代的。 这段经历,塑造了越南后来极其务实的“竹子外交”哲学,既要有自己的立场和风骨,又要懂得在强风中弯曲,避免被折断。 他们小心翼翼地在中美之间走钢丝,既要和美国深化合作,获取经济和安全上的好处,又要极力维持与北方邻国的稳定关系,因为地理和经济上的现实是无法改变的。 可俄乌冲突这把火,把这种微妙的平衡烧得摇摇欲坠。越南看着乌克兰,就像看到了一个被“大哥”架在火上烤的自己。美国和北约给乌克兰的承诺很响亮,但武器援助总是慢半拍,附加条件也越来越多。 这让越南不得不思考一个残酷的问题:如果有一天,南海的争端擦枪走火,那些承诺会兑现多少?美国的航母会像今天的防空系统一样,姗姗来迟,而且永远不可能替你挡下第一颗子弹吗? 越南的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与中国的供应链深度捆绑,一旦爆发冲突,这种经济上的“七寸”被拿捏,其打击力可能比导弹还要致命。乌克兰好歹还有欧洲粮仓的底子,而越南一旦陷入战火,整个国家几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可能瞬间清零。 更让越南心惊的是,乌克兰的遭遇揭示了现代战争的另一个真相:它不再是单纯的领土攻防,而是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系统性摧毁。 从能源、交通到金融、民生,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被攻击的目标。俄罗斯今天炸乌克兰的电站,明天就可能有人炸越南的港口和工厂。 越南引以为傲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在几个月内就倒退几十年。这种全面崩溃的景象,对于任何一个把发展放在首位的国家来说,都是无法承受之重。 菲律宾可以喊得凶,因为它体量小,经济结构相对简单,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负担没那么重。但越南不同,它有更大的野心,也有更多的东西可以失去。 所以,越南现在看着乌克兰,内心五味杂陈。他们既同情乌克兰的遭遇,又庆幸自己没有走到那一步,更深感未来的道路步步惊心。乌克兰的今天,会不会就是自己的明天? 这个问题,像一根刺,深深扎在越南决策者的心里。他们比任何人都明白,大国博弈的棋盘上,小国最好的结局也不是成为棋子,而是努力让自己成为那个谁也无法轻易挪动的、有点分量的棋盘格。 可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这其中的分寸拿捏,恐怕比走钢丝还要难。对于越南来说,乌克兰的教训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应该更加坚定地倒向一方,还是应该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冲突?这恐怕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