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要去大陆访问了。 记者问她这次去大陆第一个要见谁?她回答说:“第一个要先见我的爸爸。” 记者一脸懵逼,因为郑丽文的祖籍在云南,其父亲郑清辉,曾是中国远征军成员,在缅甸与日军作战,获抗日勋章等。郑清辉是一名正直的中国军人,不忘记祖国,郑丽文女承父志,为祖国统一做贡献,希望早日实现一个中国。 郑丽文要去大陆访问了。这个消息本身在两岸往来频繁的今天,本不算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新闻,但一场记者会上的问答,却让这次访问的基调变得格外不同。 有记者按惯例问她,这次行程紧凑,踏上大陆土地后,第一个想要见到的人是谁?大家心里预设的答案,无非是某位重要的官员,或是某个领域的合作对象。 然而,郑丽文的回答却让整个现场瞬间安静下来,她几乎没有犹豫,语气平和却异常坚定:“第一个要先见我的爸爸。”这句话一出口,提问的记者当场愣住了,脸上写满了懵逼与不解。 这是一个政治人物的访问,为何第一个要见的,会是一位已经逝去的亲人?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 这个答案的钥匙,藏在一段几乎被尘封的历史里。郑丽文的祖籍在云南,她的父亲郑清辉,这个名字或许对很多人来说很陌生,但他身上承载的,却是一个时代的重量。 他曾是那支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中国远征军的一员。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像郑清辉一样的年轻人,告别家乡,远赴异国,在缅甸的丛林里与凶残的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那不是一场轻松的战役,原始丛林、毒虫瘴气、后勤断绝,每一样都是致命的威胁。他们用血肉之躯,为抗战的最终胜利筑起了一道西南屏障。 郑清辉不仅活着回来了,还带着抗日勋章,那枚勋章,是他作为一名正直中国军人的无上荣耀,也是他一生未曾忘记祖国的铁证。 这段历史,对于郑丽文而言,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从小萦绕在耳边的真实故事。可以想象,在一个普通的台湾家庭里,一位父亲,在晚饭后,指着墙上泛黄的老照片,对孩子讲述那些在野人山九死一生的经历,讲述那些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的战友。 这种讲述,没有豪言壮语,却充满了对故土的深情和对民族大义的坚守。父亲的言传身教,像一颗种子,在郑丽文的心里慢慢生根发芽。 她后来走上从政之路,身处台湾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但那份源自父亲的“中国心”,始终是她最坚实的底色。她常说,自己是中国人,这份认同,不是政治口号,而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传承。 所以,当她回答“要先见我的爸爸”时,这并非一句简单的感性抒发。这更像是一次寻根之旅的宣言。 她的“爸爸”,既是那个在云南土地上出生、为国家民族奋战过的具体的人,也象征着她精神的源头、她身份的根。 在踏上大陆的那一刻,她要去见的,是那个给予她生命,更给予她精神坐标的父亲。这比任何一场政治会晤都来得更加根本和重要。 她要去父亲的故乡走一走,去感受那片土地的气息,去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或许是她对自己内心的一次交代,也是对父亲在天之灵的一种告慰。 这次访问,因为这句“先见爸爸”,被赋予了超越政治本身的温度。它让我们看到,在宏大的两岸关系叙事之下,还有无数个像郑丽文家庭一样,有着深厚历史联结和个人情感羁绊的个体。 这些个体的记忆和情感,构成了两岸关系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郑丽文的行动,无疑是在提醒人们,无论现实多么复杂,有些根脉是无法被切断的。 她为祖国统一所做的努力,也不仅仅是出于政治理念,更是源于一种“女承父志”的天然情感和责任。 一个看似简单的回答,却牵扯出一段厚重的历史和一个家庭的传承。当政治的喧嚣散去,最终能打动人心的,往往是这种最质朴的情感。 郑丽文的这次大陆之行,会因为这趟“寻父”之旅而变得意义非凡。那么,在您看来,这种根植于家族历史和个人情感的联结,在当今的两岸关系中,究竟扮演着一种怎样的角色呢? 它能否成为化解分歧、增进理解的一股力量?欢迎留下您的看法。

水云间
看完有点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