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真的拼不过天赋? 陈芋汐在多哈输给全红婵8.45分,镜头里她笑着说“拼到最后

名城探寻 2025-11-01 01:18:56

努力真的拼不过天赋? 陈芋汐在多哈输给全红婵8.45分,镜头里她笑着说“拼到最后”,转头却冒出一句“可能跳完巴黎就退了”。 没人知道那句笑着说出的“拼到最后”里藏着多少咬牙的坚持。陈芋汐6岁踏上跳台时,全红婵还在湛江农村的操场上跳格子,两人的起点本就写着不同的注脚。 出身体操世家的她,父亲是培养出32名运动员的高级教练,祖父也曾深耕体操界,这样的环境让她从一开始就被专业训练包裹,每个动作都经过教练余晓玲“地狱般”的打磨,626C这个后来的“撒手锏”动作,是无数个日夜拆分到毫秒校准出来的成果。 全红婵的出现像道猝不及防的光。7岁时被教练陈华明看中,仅凭跳格子时展现的惊人弹跳力就走上跳水路,14岁东京奥运会便以466.2分逼近满分夺冠。 她的天赋是肉眼可见的,起跳干脆利落,入水时能保持姿态至深水才松手,这种对水的感知力,许多运动员练一辈子都难以企及。 但陈芋汐从未退缩,她给自己划定“体重红线”,每天登秤记录,把发育带来的身体波动强行控制在可控范围,这份自律在外人看来近乎苛刻,她却只说“数字稳定,心里更静”。 多哈的8.45分差距,不是努力的溃败,而是两种成长轨迹的碰撞。陈芋汐的职业生涯始终伴随着伤病与挣扎,巴黎奥运备战期,脊柱多处损伤,髋部积液让每一次起跳都刺骨疼痛,焦虑引发的失眠和惊醒更是常态。 她曾把训练服收进箱子想放弃,直言“那种压力让我想逃”,是周继红的谈话才让她重新站上跳台。 全红婵也并非一帆风顺,发育关带来的7厘米身高增长和7公斤体重变化,让她空中转速放缓,不得不每天完成上千次杠上卷腹、三百多次陆上跳跃,硬生生重构动作动力链。 两人早已成了彼此的参照系。陈芋汐说全红婵像“测量仪”,逼着自己把动作误差调到零;全红婵也承认,陈芋汐的稳定让“水花消失”成了必须达成的常规目标。 多哈决赛第二跳,陈芋汐精准无瑕,全红婵微压水线,分差一度缩至零,那一刻努力似乎真的要追上天赋。 可天赋加持下的爆发力终究更难抵挡,全红婵那种天生的动作协调性,让她即便受体型变化影响,也能快速找回同步感。 网络上的声音更像无形的重负压在陈芋汐肩上。从“裁判吹黑哨”的质疑,到“霸凌队友”的造谣,甚至有恶毒诅咒直指她本人,这些恶意让本就承压的她更加迷茫。 直到造谣者被警方抓获,官方通报才给了她一点喘息空间,但那些伤害早已和伤病一起刻进训练日常。她的坚持里,藏着对自我价值的渴求,那句“想赢一次”,是对所有质疑最直接的回应。 全红婵的“松弛感”背后,同样是天赋与努力的共生。 她会为攻克“魔咒”般的207C动作戒掉零食,会在焦虑到头痛时靠刻意练习的呼吸法调整状态,教练陈若琳的开导固然重要,但能扛过舆论与身体的双重考验,靠的仍是那份不服输的韧劲。心理学里的“恒毅力”在她身上显现,跌倒七次,第八次依然会爬起来。 陈芋汐的“可能退赛”不是认输,而是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她的技术曲线已接近顶峰,突破自我变得愈发艰难,而全红婵还在成长,天赋的潜力仍待释放。 但这绝不意味着努力的贬值,她用十年时间把自己打磨成“稳定”的代名词,这种对抗伤病与年龄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就像周继红评价的,“这小孩很拼,对自己要求高,进步快”,这份认可早已超越输赢。 天赋是上天的馈赠,努力是凡人的勋章。陈芋汐与全红婵的故事从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两种生命力量的相互成就。 没有努力的天赋终将沉寂,缺少天赋的努力虽显笨拙却足够震撼。那句“拼到最后”,早已比任何一次胜利都更能证明她的价值。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

猜你喜欢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