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得漂亮! 中国商务部正式宣布了! 10月30日,中国商务部公布了中美经贸磋商的最新结果,双方在吉隆坡经贸磋商中达成共识:美方将暂停实施9月29日公布的“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一年,东方大国也将暂停实施10月9日公布的对稀土等关键物项的出口管制措施一年。 先说说美方的“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该规则对中国科技企业“50%穿透”出口管制,这意味着美方要求这些企业在出口至中国的产品中,向第三方供应商采购的零部件或软件代码的“穿透率”不得超过50%。 按照美方说法,这一规则将给这些企业带来“合规性审核”的压力,企业将需要自查股权关系,对“穿透率”进行评估,合规成本将增加。 “50%穿透性规则”的合规性审核将给中国企业带来不小的压力,但随着企业合规性审核经验的积累,企业的合规成本有望逐步降低。 再说说美方目前实施的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出口管制关键软件与技术限制”,美方声称这些出口管制措施旨在“保护国家安全”。 据悉,这些出口管制措施要求美国企业对向中国出口“关键软件与技术”进行“先审后发”管制,美方自称这一措施对中国的“高端计算机”供应产生了影响。 实际上,这一措施对高端计算机的供应影响有限。 高端计算机所需的“关键软件与技术”主要是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当前,华为、深信服等企业已经掌握了这些“关键软件与技术”的替代方案,并且这些替代方案正在逐步落地。 中国是稀土生产大国,其稀土矿产地位不可动摇。根据有关机构的预测,2024年,中国的稀土产量预计达到27万公吨,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9.2%,而且,中国稀土的冶炼加工能力占比更是超过90%。 由此可见,中国对美方的这一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几乎不存在反制的能力。这一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与美方其他对华出口管制措施相比,对中美关系的实际影响有限。 此次中美经贸磋商达成共识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两天激烈博弈、磋商、妥协后得出的结果。 10月25日,中美两国首脑经济顾问及财长在吉隆坡举行会谈,持续时间5个半小时。 会后,美方财长表示,中美两国在吉隆坡达成了“非常成功的框架”,并补充说,美方不再考虑加征100%关税。 美方此次中止实施“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的根本目的在于不让双方在关税问题上回到原点,而中国则是为了争取时间,为本国企业减轻负担。 虽然此次双方达成的共识看似是一年期,但实际上谁都知道这一年的意义。 共识达成后,中美贸易关系短期内不会再出现大的波折,此后若干个月甚至一年时间,中美两国就看能否守住这一“底线”——中美两国也可以争取实现这一“底线”以下更多的让步与妥协。 对处于外资“先审后发”管制下的高端计算机领域的中资企业而言,此次共识达成将意味着其合规性审核成本将有所降低,但对这个领域内的新进入者而言,则意味着未来一年将是“缓冲期”,过了这一年,美方有可能会重新实施“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这将给新进入者带来挑战。 对这些新进入者而言,与其寄希望于中美两国当局的让步与妥协,不如踏踏实实依靠自身硬实力拼出一条血路来。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