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年仅36岁的主持人董浩,因误食海鲜送来医院时,肝脏已经全部坏死,医生告知仅剩不到8天时间,他在床前对妻子说出这样一段话…… 1992年,36岁的董浩正是孩子们熟悉的“董浩叔叔”。 白天在《大风车》演播厅陪孩子录节目,晚上钻进配音棚,一会儿是米老鼠的机灵声,一会儿是机器猫的憨厚语调,日子忙得像上了发条,却透着红火劲儿。 谁也没料,一次厦门出差会让他直面生死。 当时他去主持少儿活动,忙完和同事找海边餐馆尝鲜,老板推荐生食毛蚶,说“生吃最鲜”。 那会儿没人知道这东西可能带甲肝病毒,董浩没多想就尝了这道“特色菜”。 回北京没几天,董浩开始发烧,体温飙到39.2℃。 按说该去医院,可他怕被观众认出来耽误秩序,又担心《大风车》录制进度,就翻出退烧药硬扛,想着“扛扛就过去”。 可病情越扛越重,三四天后,他脸变蜡黄,嘴唇没血色,录节目念台词得盯提词器,走两步就乏力,连小便都成了深褐色。 即便这样,他仍没停工作,直到某天早上在化妆间晕倒,同事赶紧把他送进北京的医院。 检查结果出来,医生把董浩妻子张薇叫到走廊,语气沉重:“急性肝坏死转肝衰竭,死亡率85%,最多剩8天。” 递过病危通知书时,张薇手都在抖,进病房却强笑:“就是点炎症,输几天液就好”,转身时眼泪忍不住掉下来。 董浩住院的日子,张薇几乎没离开过病房。 每天早六点起床,帮他擦脸喂水,去食堂打饭一勺勺喂。 中午趁他睡着洗换洗衣物;晚上趴在病床边眯着,监测仪器声稍变就醒。 医生提醒肝炎有传染性,让她戴防护,张薇总摆手:“我是他媳妇,照顾他是应该的”。 有次董浩三天没排便,腹胀难忍,护士用开塞露无效,张薇直接上手帮忙,污物沾手也只冲了冲,继续揉他肚子缓解不适。 治疗还有个大难题:董浩需要带甲肝抗体的特异性免疫血浆,得刚康复的甲肝患者捐,还得血型匹配,当时北京血浆储备紧张,找起来难上加难。 张薇第二天一早就骑自行车出门,从朝阳医院跑到协和医院、市中心血站,逐个打听。 冬天风刮得脸疼,围巾手套冻硬,手指握不住笔,就在路边哈气暖手,接着往下一家跑。 跑了四天没消息,张薇急得满嘴起泡,只好发动亲友帮忙:让弟弟联系报社发求助信息,妹妹在医院贴求助信,父母去社区打听。 第五天下午,血站来电说找到匹配捐献者,张薇哭着跑回病房,拉着董浩喊:“有救了,咱们有救了!” 董浩早知道病情严重,趁张薇打饭时,他拉住医生问:“我这病到底咋样,不用瞒我。” 听到“最多剩8天”,他愣了几秒说:“麻烦您多费心。” 那晚他看着路灯,想起守寡的母亲、年幼的女儿,还有奔波的张薇,默默告诉自己:“不能走,得陪着他们。” 之后不管医生说“希望不大”,还是身体多难受,他都没放弃,每天醒了先问护士“指标咋样”,还跟张薇开玩笑:“等我好,带你吃全聚德烤鸭。” 转机在住院第八天早上出现。 护士查房时惊喜喊:“尿量正常了!肝功能指标降了!” 医生复查后忍不住说:“真是奇迹,临床少见。” 第十天,医生正式宣布董浩脱离危险,张薇抱着他眼泪直流,却笑得特别开心。 康复时,医生问董浩愿不愿意做活体肝穿供肝病研究,他一口答应:“是你们救了我,这点忙不算啥。” 后来协和医院病历上,特意标了“家属护理创造医学奇迹”,张薇每次看都觉得辛苦值了。 这场生死劫让董浩像变了个人。 以前爱喝酒,朋友叫他“董一口”,现在滴酒不沾;以前把工作放第一,常录到深夜,现在录完就回家陪家人。 回《大风车》后,跟孩子互动多了耐心,会蹲下认真听孩子说话。 更难得的是,他没藏起这段经历,主动当起预防甲肝宣传大使。 自己熬夜做科普PPT,跑遍全国上百个社区和学校,讲甲肝危害和生食海鲜注意事项,覆盖受众超十万人。 不少家长听完,再也不敢让孩子吃生毛蚶。 如今回想,1992年那场病对董浩是劫难也是重生。 它让他明白,再红火的事业不如健康重要,再忙也不能忘家人。 而那些细节里的坚持与守护——张薇的不离不弃,董浩的不放弃,都成了最珍贵的回忆。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