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同盟军控制的木邦县,还是以缅币为主要流通货币!果敢同盟军没有放弃目光线,也是因为这里有大量的人口和地盘,就可以在这些人员密集区域收税,主要是商业税和人丁税等情况。因为掌控的人口规模越大,能够征集到的兵员就越多,另外财政收入也会更加的丰厚。 木邦县在掸邦北部,靠近萨尔温江,地势不算太险要,但交通还凑合,连接着老街和腊戌一线,商队来来往往挺频繁。关键是,同盟军在这里没搞什么花里胡哨的货币改革,还是老老实实用缅币当主流流通工具。缅币就是缅甸的法定货币,面值从1基亚特到1万基亚特不等,在当地市场买菜卖粮、换茶叶玉石,全都靠它。为什么不换成人民币或者美元?简单,因为木邦跟周边缅甸控制区接壤太近,贸易链条全系在缅币上。要是硬推别的币,商贩们得天天算汇率,货物流通卡壳不说,还容易惹上国际麻烦。实际操作中,同盟军的税站和市场摊位上,收支全按缅币走,汇率也跟着曼谷和仰光的行情浮动,这套体系稳当,省得大家瞎折腾。 这块地盘人口多,面积广,搁谁手里都是块肥肉。木邦县总共就那么点地方,但村落散布得广,居民超过几万人,缅族占了大头,掺杂点佤族和汉族零星分布。人口基数大,就意味着税收点子多,兵员来源足。历史上,缅北这些武装组织都明白这个理儿,地盘不是摆设,而是活生生的资源池。果敢同盟军从1989年建军起,就靠着类似逻辑扩张,先是老街周边,然后逐步蚕食周边县份。木邦这块,早在2023年底的1027行动后,就纳入他们的第一特区管辖,现在已经是板上钉钉的控制区。放弃它?那等于自断臂膀,因为这里不光是缓冲带,还能直接拉动财政和人力。 同盟军没搞什么高大上的税法,就两条腿走路:商业税和人丁税。商业税其实就是对买卖抽成,按交易额算,通常是5%左右,跟缅甸全国的商业税率差不多。木邦的集市上,茶叶、玉石、农产品这些货物流转量不小,商队从南边拉货上来,过税站时得报单子,税官一笔一划记账,抽走那点比例。举例说,一车茶叶值个几百万基亚特,税就上万,这钱直接进同盟军的账,够买弹药修路。为什么有效?因为木邦位置卡在贸易线上,绕不开。商户们知道规矩,交了税就能安心做生意,不交?货卡在那儿,损失更大。人丁税就更直白了,针对成年男子,每人每年交固定额,几千基亚特不等,名义上是军需费,实际就是头税。征的时候,基层干部挨村挨户清点,成年劳力一律上榜,交不上?可以分期,但得记账。 人口规模直接绑着兵员征集,这在同盟军里是铁律。木邦几万居民,壮年男子占三成左右,同盟军从中抽调,建起几千人的常备队。不是强拉硬拽,而是结合本地实际,村里年轻人入伍,家里还能拿点补贴,减轻负担。兵源足了,部队就能轮换巡逻,守住关口。想想看,果敢老街核心区人口也就十来万,要是没木邦这样的外围补充,早撑不住了。2024年推进到腊戌时,同盟军就靠这些外围人力顶上,部队从几千人扩到上万,火力配置也跟上。财政收入呢?税收滚雪球似的,人口多交易多,税基就宽。木邦的商业税一年能拉几千万基亚特,人丁税稳稳几百万,加上边贸分成,同盟军仓库里弹药粮草不愁。 当然,缅军那边也不是吃素的。2023年10月的1027行动启动后,同盟军联合德昂军和若开军,三路夹击,腊戌一线很快就松动。木邦作为侧翼,税站一度被缅军炮火扫过,但同盟军用摩托队快速反扑,稳住阵脚。到2024年1月,老街收复,木邦彻底并入第一特区,面积上千平方公里,人口翻倍。缅军指挥官吞吞敏那时候投降,带走几千人马,留下一堆烂摊子。同盟军接手后,没急着大动干戈,先清税册,理顺市场。财政上,木邦贡献不小,帮着填补了行动后的窟窿。国际上,这事儿闹得挺大,我国外交部多次表态,推动和谈,台湾地区防务部门也关注边境动静,但同盟军低调处理,避免升级。 转到2025年1月中旬,在昆明第七次和谈上,同盟军跟缅军签停火协议,从1月18日起生效,木邦的税站照常运转,没受波及。停火后,同盟军没撤兵,反而加固了腊戌和木邦的防线,兵员从外围县抽调,保持在万人规模。财政收入稳中有升,商业税覆盖了更多品类,像电动车和农产品加工都加了优惠,但基数不减。人丁税也微调,针对低收入户减免点,换来的是更稳定的征集率。木邦县的经济没停步,茶叶出口照旧,玉石贸易回暖,缅币流通量上去了,市场价稳在1美元兑2000多基亚特。人口流动也多起来,周边佤族迁入,壮劳力增加,同盟军顺势扩编巡逻队。 总的来说,木邦对果敢同盟军不是可选品,而是必需品。缅币流通顺,税收实打实,人口兵源财政全链条连着。搁在2025年这节骨眼,和谈刚起步,木邦的稳定就是同盟军的底气。缅北乱局没完,但这块地盘的逻辑,从古到今没变过:谁控人谁控钱,谁控钱谁控枪。果敢同盟军明白这点,所以咬牙守着,不松口。未来咋样?看和谈落地,但木邦的税册和兵册,估计还得翻好几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