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已经不单纯是我们的内政问题了。 台湾问题远比一句“家事”复杂。它的核心特征在于一种深刻的矛盾,既是中国话语中一个关乎主权的内部原则问题,又是全球格局下一个牵动各方的外部地缘焦点。 这种内在的张力,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的战略,其最终走向也必将影响21世纪的世界秩序形态。 在中国看来,解决台湾问题是一项不可协商的内部主权使命。这是中国能否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也是实现民族复兴必须跨越的最后一关。 其法理依据被认为来自《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这些文件被视为早已确认其归属,从而将统一框定为不容置疑的内政原则。 从历史维度看,这份决心被比作建国初期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的精神。 历史上,德国的统一使其成为欧洲强国,美国的内战为其成为世界霸主扫清了障碍。这些先例共同构建了一个强大的内部逻辑,即完成国家整合是走向强盛的关键一步。 然而,台湾在全球经济与军事格局中的位置,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大国博弈的中心。问题的本质,因此被视为中美之间的大国博弈。美国智库也认为,台湾是中美冲突的高风险点。 经济上,台湾的半导体产能占全球四分之一以上,其龙头企业台积电在先进芯片制造领域,尤其是92%的高端芯片生产中,具有近乎垄断的地位。 控制台湾因此被视为一种扼制中国崛起的手段。若台湾被外部力量控制,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将面临供应链中断的直接风险。 军事上,台湾地处第一岛链核心,分隔着东海与南海。统一之后,中国的海空力量便可直接进入西太平洋,其影响力将能威慑关岛甚至夏威夷。 这将从根本上迫使美国调整其在整个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这也解释了为何美国不会轻易放弃对台影响。 面对这种内部原则与外部现实的冲突,中国的策略呈现出一种二重奏。一方面是清晰的威慑与规制,展现出“边斗争、边备战”的坚定姿态。 通过持续加强军力建设形成威慑,并明确为台湾“立规矩”,要求其听从大陆指挥,若不服从则可能面临“军机伺候”的后果。这也是对外部干涉者发出的严厉警告,即“犯我中华者,必然没有好果子吃”。 另一方面是长远的耐心与融合。中国民间普遍认为统一是必然的,但需要耐心,急不得。策略上需要保持冷静,不被美国的挑衅所激怒。 通过深化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争取民心,将台湾的2300万人民视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两岸甚至可以在新能源、电子科技领域形成全球最大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并通过整合港口航运巩固中国的贸易通道。 总而言之,台湾问题的核心矛盾,正在于其“内部原则”与“全球棋局”的双重身份。这种结构性矛盾迫使中国必须同时采取决心威慑与耐心融合的复合战略。 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不仅将决定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也可能深刻重塑当前的世界秩序,推动其向多极化格局演变。在许多人看来,统一是历史大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