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外交部发言人玛丽亚・扎哈罗娃这张利嘴啊,又杀人诛心了! 她说马克龙应该把军队派去守卫法国的博物馆,而不是派往乌克兰:“鉴于(法国)国内危险和无法无天的严峻局势,别让事情最终落得和卢浮宫一样的下场。” 扎哈罗娃这话,看似是提醒,实则是在揭短。她凭什么这么说?难道法国真的乱到了需要军队保卫博物馆的地步?这话要是空穴来风,那就成了无理取闹的笑话。 但问题在于,最近法国国内的景象,似乎还真给这种“关切”提供了一些素材。就在前不久,法国的农民兄弟们可是上演了一出声势浩大的“围城巴黎”。 成百上千的拖拉机浩浩荡荡地开进首都,把通往巴黎的主要堵得水泄不通。他们在政府门口倾倒农产品,把烂掉的蔬菜水果和粪肥当作“礼物”,抗议他们所认为的不公平政策。 这场景,怎么看都和人们印象中那个浪漫、优雅的法兰西对不上号。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游行示威了,带着一股子“你不给我说法,我就让你没法过”的决绝劲儿。 农民的怒火或许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之下的暗流,似乎更加汹涌。法国社会内部的撕裂感,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从持续不断的养老金改革抗议,到关于移民、治安问题的激烈辩论,整个社会仿佛被拉扯成了两个互不相容的阵营。街头偶尔出现的骚乱,一些地区频发的安全事件,都让普通民众的安全感打了折扣。 马克龙政府在国际舞台上雄心勃勃,试图扮演欧洲的领导者,甚至不惜放出“不排除向乌克兰派兵”这种重磅言论。可扎哈罗娃这一句话,就好像在旁边冷冷地问了一句:你家都快着火了,还有心思去邻居家当救火英雄? 这种对比感,正是扎哈罗娃言论中最“诛心”的部分。她巧妙地将马克龙的国际雄心与国内的治理困境对立起来,塑造出一个“内虚而外强”的形象。 派兵去乌克兰,听起来是多么地有担当、有魄力,可如果连自家农民的诉求都摆不平,连国民的安全感都无法保证,那么这种国际担当的底气又从何而来? 更绝的是,她把卢浮宫这个法国文化象征抬了出来。这等于是在说,你连国家的脸面、民族的瑰宝都可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去维护别国的主权? 这种羞辱,远比直接批评法国的外交政策要来得深刻,因为它直接触碰到了法国人的国家自尊心。 当然,扎哈罗娃作为俄罗斯的外交官,她的这番言论背后,显然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在马克龙发表涉军言论后,俄罗斯方面需要做出强硬且有效的回应。 与其在外交辞令上打太极,不如用这种“直球”方式,直击对手的软肋,既能分化法国国内的民意,也能在国际上削弱马克龙言论的可信度。 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外交了,更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舆论战和心理战。每一句话都经过精心设计,每一个词都力求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和杀伤力。 这件事也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国际政治的一个有趣侧面。领导人的形象,越来越像是在一个全球性的舞台上表演,国内的问题成了最容易被对手抓住的“剧本漏洞”。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不仅仅取决于它的军事实力和经济水平,更与其国内的稳定、社会的凝聚力息息相关。 当一个国家内部问题重重时,它在国际舞台上的每一次高调亮相,都可能成为对手攻击的靶子。扎哈罗娃的这番话,无疑给所有热衷于在国际上“长袖善舞”的领导人提了个醒:家里的篱笆,一定要扎牢了。 那么,对于扎哈罗娃这番尖锐的言论,以及它所折射出的法国国内现状,你又有什么看法呢?这究竟是一次精准的外交反击,还是一次恶意的舆论攻击?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