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特朗普又宣布了 10月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驻日美军航母上宣布:丰田汽车要在美国好几个州同时盖新厂,一口气砸下去的钱“超过一百亿美元”。 这个消息一出来,不少人立刻拍手叫好,说这是美国制造业回流的“重大胜利”。可真扒开细节看,这事儿远没表面那么简单——丰田可不是慈善家,砸百亿建厂背后,藏着实打实的利益算计。 先看特朗普选的宣布场地,驻日美军航母。这个选择太有讲究了,一边对着日本车企喊话,一边向美国选民秀肌肉,意思很明确:是我把 jobs 带回美国的。但数据不会说谎,美国商务部去年报告显示,外资车企在美国建厂,80% 都盯着当地的补贴政策。 丰田这次要建的新厂,主要生产电动汽车和电池。这不是巧合,而是冲着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来的。法案里写得明明白白,在美国本土生产的电动车,每辆车能拿7500美元税收抵免,电池原材料本土化比例越高,补贴还能往上加。丰田这一百亿,一半是自己的,一半是冲着政策红利来的。 再说说“好几个州”这个模糊的说法。懂行的都知道,美国各州为了抢工厂,早就卷疯了。去年特斯拉在得州建厂,当地政府直接免了十年房产税,还修了专用高速。丰田这次不挑明地点,就是等着各州开出更丰厚的条件——毕竟谁给的补贴多,工厂就可能落地在哪。 有人说这能解决美国就业问题,可实际情况是,现在美国汽车工厂早就不是“人海战术”了。通用汽车去年新建的电动车厂,一条生产线只需要50个工人,全靠机器人操作。丰田这几个新厂,撑死了能创造几千个岗位,跟美国数百万的失业人口比,根本是杯水车薪。 更有意思的是丰田的“双重身份”。它一边在美国砸钱建厂,一边没停了在东南亚布局。今年上半年,丰田在泰国投了20亿美元建电池厂,在印尼的电动车生产线也已经动工。很明显,丰田是在搞“两边押注”,既不想错过美国的政策红利,也不愿放弃亚洲的庞大市场。 特朗普想靠这个消息拉选票,可美国消费者未必买账。去年美国本土生产的日系电动车,平均售价比进口版高了1.2万美元,这部分成本最后还是要消费者承担。要是丰田建厂后车价涨了,最终买单的还是普通美国人。 还有个隐藏风险没人提——供应链。美国本土的电池原材料产能根本跟不上,去年锂电池所需的锂、钴,80% 还得从澳大利亚、刚果进口。丰田要是在美国建了电池厂,很可能面临原材料断供的问题,到时候工厂开不了工,百亿投资就成了摆设。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