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现在估计挺后悔的,后悔什么?她后悔的不是加入国民党,也不是竞选主席时缴纳的那笔高额保证金,而是发现自己变成了“维持现状”的代言人,渐渐远离了最初两岸统一的初心。 10月18日,郑丽文高票当选国民党主席,这在岛内政坛掀起不小的波澜。 她是第一位出身民进党的国民党党魁,也是继洪秀柱之后的第二位女性主席。 看上去风光无限,实际上却是一场被误解、被包装、被现实反噬的胜利。 她在竞选时说得很漂亮,要让台湾人自信地说出“我是中国人”,要恢复“国共论坛”,甚至喊出“怕就不要出来混”。 她不怕,真的不怕。可现在,她开始发现,不是她不怕,而是她的党,已经怕得不敢往前走了。 郑丽文说“九二共识”是定海神针,可她没说出来的是,这根“针”已经被太多人掰弯了。 她想用“中华民族认同”去唤醒沉睡的共识,可换来的却是越来越多的“维持现状”派,拉着她,一步步远离她曾经的初心。 她当选的那一刻,媒体用“世代交替”来形容,说国民党终于年轻化了。 可她心里清楚,为了拿下郝龙斌,她必须拉拢党内军系和地方派系,必须接受一整套她原本想推翻的旧秩序。 她一度以为,自己能带着国民党变成“会打仗的狼群”。结果她发现,她身边的人,宁愿继续当“温驯的羊群”。 她要去大陆交流,党内却有人担心“太红”;她要恢复两岸论坛,有人却觉得“会被打标签”。 她想冲破绿营的围墙,却没想到,蓝营自己的天花板更低。 10月27日,她公布副主席名单,清一色深蓝阵营,看上去是“统一战线”,其实是权力交换。 李乾龙、季麟连、张荣恭、萧旭岑,每一个人背后都是一大堆妥协与人情。她以为她掌握了党,实际上,是党在重新塑造她。 大陆方面给她发来贺电,肯定她坚持“九二共识”。郑丽文当时确实激动,眼眶都湿了。 可她很快就明白,这份贺电更像是一种提醒:你讲的话,我们听着呢,你可别走歪了。 她不是不知道大陆的期待,也不是不理解国民党的顾虑。她只是没想到,原来两岸之间最难跨越的,不是海峡,而是岛内的虚伪与算计。 她批评赖清德搞“绿色恐怖”,这话没错。可她自己也清楚,蓝营里同样存在“蓝色沉默”,很多人嘴上说反“台独”,心里却早已接受“台独事实”。 民调数据显示,63%的台湾民众不满意赖清德的两岸政策,88%的人希望恢复沟通。郑丽文以为这就是她的民意基础。 但她错了,这些人只是想要和平,不一定想要统一。更别提她提出的“我是中国人”口号,在年轻人那里,基本没人敢接。 她开始觉得后悔了。不是后悔当主席,而是后悔自己变成了“维持现状”的新代言人。她本来不是这样的。 她曾是最激进的反“台独”派,是最敢说“统一”的那群人。 可现在,她每天面对的,是如何平衡两派,是如何讲话不被攻击,是如何把“统一”说得像“和平”,把“对话”说得像“拖延”。 她曾说:“台湾不能继续假装自己是一个国家。” 可现在,她必须假装自己听不见那些骂她“叛徒”的声音,必须假装自己相信“九二共识”还能恢复原来的力量。 她试图让国民党变得强硬,却发现党内真正强硬的那群人,已经被时代边缘化。 她试图让大陆看到希望,却发现自己越来越像一个传声筒,说不出自己的话,只能复述别人的期待。 她知道,总有一天,她必须做出选择:要么继续维持现状,被困在“和平代言人”的圈子里; 要么重新走上统一之路,哪怕被贴上“极端”的标签。她很清楚,真正的统一派,从来都不好活。 她曾想过,如果自己没当上主席会怎样?可能还能在媒体上畅所欲言,继续做那个“敢讲”的郑丽文。 可现在,她必须考虑2026年选举,必须顾及2028年执政目标,必须和本来不想合作的人一起“团结”。 她开始怀念自己刚加入国民党时的那股冲劲,那时候她不在乎标签,不怕攻击,也没人期待她妥协。 可现在,她一句话说重了,就有媒体解读成“挑衅”;说轻了,又被批“软弱”。 她甚至开始怀疑,国民党到底想不想统一?还是只是想维持一个“可以选举”的两岸关系? 她越来越像一个演员,在党内这座舞台上,扮演一个“想统一、但不敢说太多”的角色。 她想起自己曾经说过,“不改变,两岸就没未来。”现在她明白了,如果她不改变自己,那么她也没未来。 可她更明白,如果她改变得太多,那她连初心都会丢光。 她现在估计挺后悔的,后悔的不是缴了那笔保证金,也不是和郝龙斌撕破脸,而是她终于意识到,曾经那个要为统一而战的自己,如今只能在“维持现状”里慢慢沉默。

韭菜炒大葱
可以考虑将来做台湾省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