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研发台湾投诚软件,给岛内民进党气坏了。 10月26日,一款名叫“归家”的APP在岛内引发轩然大波。开发者自称是江苏的一位普通工程师,却因为这个软件的功能设计,直接让民进党跳脚。 民进党立委王定宇、许智杰罕见联手发声,称这是“投降软件”,是“渗透战争”的一环,甚至要求安全部门介入调查。 岛内绿媒更是连夜报道,生怕民众一个不小心就“投诚了”。 但这款APP到底做了什么?说白了,就是提供了一个“登记回归”的入口。用户可以实名注册,填写信息,进行所谓的“回归祖国”申请。 传闻还有“一键呼叫解放军”的按钮,甚至要加上“举报台独分子”的新功能。 一款看起来不怎么复杂的应用,却能让绿营彻夜难眠,背后的焦虑显然不是技术层面的。 从表面看,这就是一个并未获得大陆官方背书的民间产品,但岛内的反应却远超正常。王定宇怒斥其为“诈骗个资工具”,还说“登记人数灌水严重”。 许智杰更是直接上升到“背叛台湾”的高度,称轻则害己,重则叛国。 在没有任何技术鉴定和法务调查之前,就直接给使用者扣上“通敌”的帽子,这种做法,不是焦虑,是恐慌。 是什么让民进党如此害怕?不是一个APP,而是这个APP背后所代表的民心流动。 根据APP显示的数据,台北市已有2.8万人登记,新北市2.5万人,高雄市也有1.8万人。 这些数字真假难辨,但绿营的第一反应不是质疑数据来源,而是立刻“扣帽子”,本身就说明他们知道,这不是空穴来风。 岛内民众早已厌倦了政治口水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尤其是年轻人。 他们用小红书看穿搭技巧,在抖音上看大陆新基建直播,甚至会在微博上找工作、交流学业。 对他们来说,大陆早已不再是教科书里那个“落后封闭”的形象,而是现实生活中一个有吸引力的选项。 民进党越是打压这种“了解”,年轻人越好奇。当他们发现“真实的大陆”和绿营宣传的“敌人”完全不一样时,信任的天平就开始倾斜。 这不是第一次,民进党的焦虑也不是一朝一夕。早在2025年7月,民进党就把小红书、抖音等大陆APP列入黑名单,理由是“资安风险”。 但真正的风险从来不是数据泄露,而是信息流通。他们害怕民众知道大陆真实的样子,害怕“认知作战”冲破他们经营多年的信息茧房。 他们要守住的,不是网络安全,而是意识形态的边界。 “归家”APP不过是这场信息战争中的最新战场。它没有导弹,也没有军舰,但对民进党来说,杀伤力不亚于任何一场军演。 因为它打破了控制,撬动了叙事,提供了一个“可以选择”的选项。而一旦民众意识到自己有选择,现有的管控体系就会开始崩塌。 更何况,这些“投诚”登记的用户,未必真想投诚。他们中的很多人,只是想看看大陆到底在搞什么,想知道岛外的世界到底有多大。 但连这种“看看”的权利,民进党都不愿给予。于是,越压越反弹,被封锁的,最终都会想尽办法突破封锁。 这场信息战的背后,其实是一场民心之战。 赖清德上台至今不过半年,两岸关系急转直下,军事对峙频繁升级,经济合作全面停摆,民众的不安与日俱增。 而大陆方面却在不断释放“融合”的信号,从“十五五”规划强调两岸合作,到APP试水“民间回归”,都是在争取民心。 民进党当然看得懂这一点,也正因为看得懂,才如此紧张。 更大的问题在于,民进党并没有真正应对这场心理战的能力。他们能做的,只有两个动作:封锁和抹黑。 封锁信息,断绝接触;抹黑对方,制造恐惧。但这种老套剧本,在社交媒体时代早已失效。 当年轻人可以自行判断、自由获取信息时,任何“封闭”都注定失败。 这次“归家”事件,其实和2025年6月“馆长”陈之汉赴陆直播的风波如出一辙。 那一次,绿营同样群起围剿,结果反而让更多人关注了“真实的大陆”。 这一次,他们重复同样的剧本,却可能收获更大的反弹。因为这不仅是一次技术事件,更是一场情绪爆发。 民进党最怕的,从来不是“统一”两个字,而是“民心”的两个字。 他们可以用行政手段封网、查APP、抓人,但却无法阻止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向往。 当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怀疑、思考、甚至尝试接触大陆,那才是真正让他们夜不能寐的噩梦。 更何况,这场“归家风波”发生在赖清德当局执政不到半年的时候,时间点极其敏感。 正当他们试图通过“抗中保台”来凝聚支持,却突然有一批人主动“投诚”,哪怕只是APP上的操作,也足以让他们如临大敌。这种心理落差,才是真正的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