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49岁了,离异独自带一个男孩。在拿到今年的体检报告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还是那个能扛能拼的“年轻人”。直到白纸黑字:中度脂肪肝、谷氨酰转肽酶偏高、高血压、乳腺增生、甲状腺病变、肺部纹理增粗、慢性胃病,子宫肌瘤…… 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几乎被“标记”了个遍。 我坐在医院冰凉的椅子上,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心一点一点地往下沉。脑子里嗡嗡的,只有一个声音在回响:“怎么会?去年不还好好的?” 医生说得很委婉,也很清晰:“这些问题都不算急症,但每一项都需要你重视。要定期随访,一有不舒服,马上来医院。” “定期随访”,这四个字像四颗小钉子,把我牢牢地钉在了“病人”这个身份上。中年人的身体,就像一台超期服役的机器,去年听着还只是杂音,今年就亮起了一片红灯。 走出医院,阳光刺眼。我却感觉头顶的天,灰蒙蒙的。以前总笑称“医院体检,纯属给自己添堵”,现在才明白,那不是玩笑,是潜意识里最深的恐惧,我们不敢面对的,不是疾病,而是那个不再无所不能的自己。 回家的路上,思绪乱飞。想到家里那个正值初三、叛逆厌学,能把我气得肝疼的儿子,他还有几个月就要中考,这可是他人生第一个关键路口,想到他的成绩能否考上高中?如果没考上该怎么办…… 我到底是该先顾命,养好这一身的“零件”?还是该拼了命,先把他稳稳送进高中? 顾命,显得自私,拼命,怕无命可拼。 这大概是天下父母,最无奈、最心酸的两难。 晚上,我翻着手机里儿子小时候软萌可爱的照片,又听着他房间里传来唉声叹气的摔书声。我心里真的害怕了,不是怕病痛,是怕我这座本来就不太坚固的靠山,哪天突然倒了。 这张体检单,在提醒我:“已不再年轻,身体已经开始抗议你多年的透支和忽视。” 是生活给我的一次严厉警告。它逼着我停下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顺序:只有自己这座山屹立不倒,才能成为孩子最坚实的依靠。 从明天起,我要学着对自己好一点。为了那个操碎心的少年,我也得努力活得更久、更健康,不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