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放出狠话:中国若再不卖稀土,欧盟应启动“核选项” 据彭博社当地时间10月

红楼背疏影 2025-10-25 16:14:51

马克龙放出狠话:中国若再不卖稀土,欧盟应启动“核选项” 据彭博社当地时间10月23日报道,在当天于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领导人峰会上,法国总统马克龙扬言,如果欧盟无法就中国计划实施的关键原材料出口管制寻找出解决方案,各成员国应当考虑动用欧盟最有力的贸易工具来应对此事。 此次中欧稀土争端的直接导火索为中国近期实施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与欧盟的强硬回应。据外媒披露,马克龙在欧盟峰会上明确将中国稀土出口管制定义为“经济胁迫”,并提出若协商未果将激活欧盟经贸领域“核选项”——即依据《反胁迫工具法案》(ACI)对中国相关产业实施限制性措施。 稀土是17种镧系元素及钪、钇共17种金属元素的总称,虽在地壳中并非稀有,但因分布分散、提取难度大而具备极高战略价值。 在现代工业体系中,稀土是不可或缺的“工业维生素”,民用领域支撑智能手机芯片、风力发电机永磁体等核心部件制造,军事领域则是先进战机发动机、雷达系统、核设施等尖端装备的关键材料。 从全球供应链格局看,中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2024年数据,中国稀土储量达4400万吨,占全球49%;年产量27万吨,占全球70%;精炼产能占比更超90%,形成从开采、冶炼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优势。 对欧盟而言,中国更是其稀土供应的核心来源,提供了85%的铈、镧等轻稀土元素及71%的镓等关键伴生元素,部分重稀土供应依赖度甚至更高。 中国实施稀土出口管制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与现实必要性,并非针对特定区域的限制性措施。 从政策时序看,2025年4月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对部分中重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10月9日再推稀土相关技术出口管制,形成“物项+技术”的双重管控体系。深层动因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国家安全保障。稀土的军民两用属性决定其对国防工业的战略意义,管制可防范敏感材料与技术流入风险,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核心要求。 其二,资源与环境治理。此前粗放式开采导致稀土资源浪费与生态破坏,管制可倒逼产业升级,推动资源集约利用与绿色发展。 其三,履行国际义务。作为国际防扩散体系重要成员,管制是落实联合国相关决议、防范武器扩散的具体举措。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管制是国际通行做法,美国通过《出口管理条例》管控稀土相关技术出口,欧盟亦有《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均体现关键资源的战略管控逻辑。 马克龙将中国管制曲解为“经济胁迫”,显然违背客观事实。中国从未禁止稀土出口,而是通过规范审批流程实现有序管控——商务部明确表示,对符合规定的出口申请将依法依规审批,并为合规欧盟企业设立“绿色通道”提升审批效率。 欧盟对中国稀土的高度依赖,是市场规律与产业布局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稀土产业链的完整性、产品性价比及稳定供应能力,使其成为欧盟企业的最优选择。 但随着地缘政治格局变化,欧盟将供应链安全与“战略自主”绑定,试图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多次强调,需避免重蹈对俄罗斯化石能源依赖的覆辙。 2024年3月,欧盟正式通过《关键原材料法案》,明确2030年关键目标:10%的原材料来自本土开采、40%在欧盟加工、25%来自回收,且对单一第三方市场依赖度降至65%以下。 若欧盟贸然启动“核选项”反制,将引发双向损害的连锁反应。欧盟相关产业将首当其冲:德国汽车工业是典型代表,稀土永磁体是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与自动驾驶传感器的核心材料,若供应受限,将直接影响德国车企的产能释放与技术迭代,而德国汽车工业贡献了欧盟制造业产值的18%,其波动将传导至整个欧洲经济。 从贸易规则看,欧盟反制措施涉嫌违反世贸组织“非歧视性”原则,可能引发中国的合法反制,进一步冲击中欧贸易平衡——2024年中欧贸易额达8500亿欧元,其中稀土相关产业链带动的贸易规模超300亿欧元。 中国对稀土出口的管制,是基于国家安全、资源保护与国际义务的合法合规举措,符合全球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诉求。 欧盟将其曲解为“经济胁迫”并威胁反制,既缺乏事实依据,也违背经贸合作的基本逻辑。在全球绿色转型与科技竞争的背景下,稀土供应链的稳定不仅关乎中欧利益,更影响全球产业升级进程。 欧盟需摒弃外部势力干扰,回归对话合作轨道,与中国共同构建“安全稳定、互利共赢”的稀土供应链体系。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欧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贡献合力。 反之,若执意采取对抗措施,不仅将损害中欧双边利益,更可能引发全球产业链的动荡与重构,最终得不偿失。 信息来源:马克龙急得跳脚:真没招,欧盟就对中国启动“核选项” 观察者网2025-10-24 11:56

0 阅读:0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