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泽连斯基宣布了! 10月24日,泽连斯基再一次甩锅中国,指责其“援助”俄罗斯导致冲突持续,正是因为这种援助,俄罗斯才能继续对乌克兰的战争。(极目新闻)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迅速回应:“中国始终站在和平一边,劝和促谈的努力有目共睹!” 泽连斯基选择此时指责中国,与乌克兰战场态势密切相关。2025年9月以来,乌军在哈尔科夫方向的反攻陷入停滞,俄军依托坚固防线逐步消耗乌军有生力量。 西方援助因美国大选政治化出现延迟,乌克兰日均炮弹消耗量从2024年初的6000发降至2000发。这种困境下,泽连斯基需要寻找外部责任方转移国内压力。 更直接的原因是G20峰会即将举行,中国作为主席国将主持讨论乌克兰和平方案,泽连斯基试图通过施压争取更有利的谈判地位。 其团队测算显示,将中国塑造为"偏袒俄罗斯"的形象,可能促使西方加大援助力度。这种"以攻为守"的策略,体现乌克兰外交的 desperation(绝望感)。 郭嘉昆回应中提到的"劝和促谈"确有实据。2024年3月,中国促成俄乌换俘200人;2025年6月,中国驻联合国代表推动通过黑海运粮通道延期协议。这些务实贡献被西方媒体选择性忽略。 中国对俄贸易数据更能说明问题,2025年1-9月,中国对俄出口仅增长3.2%,远低于同期对欧出口增速。特别是无人机零部件出口,中国严格执行国际制裁规定,出口额同比下降67%。这些事实与泽连斯基的指控形成鲜明对比。 俄罗斯对中国表态持谨慎欢迎态度。克宫发言人佩斯科夫称"赞赏中国平衡立场",但拒绝评论泽连斯基言论。这种克制反映俄方战略需求:既需维持中俄关系,又要避免过度刺激西方。 经济现实决定俄方选择。2025年俄中贸易额达2400亿美元,中国提供俄急需的机床、电子产品。若因乌克兰问题与中国交恶,俄经济将遭受重创。这种相互依存关系,使俄在乌问题上与中国保持协调。 德法两国对泽连斯基言论态度暧昧。德国总理朔尔茨私下表示"理解乌克兰困境",但公开强调"中国是重要合作伙伴"。法国则推动欧盟出台新规,要求成员国评估对华关系时排除"第三方因素"。 这种分裂源于利益考量。德国汽车业35%利润来自中国市场,法国核电企业依赖中国铀矿供应。与乌克兰问题相比,经济现实更具分量。欧洲的犹豫,折射出多极世界中的定位困惑。 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对事件保持距离。印度外长苏杰生明确表示"不选边站队",巴西总统卢拉呼吁"冲突方直接对话"。这种中立态度,体现全球南方对西方叙事的不信任。 更深刻的是国际秩序观差异,南方国家普遍认为乌克兰危机是欧洲问题,不愿被卷入大国博弈。中国提出的"和平方案"因强调尊重各国安全关切,在南方国家获得更多共鸣。 回顾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案例可见,冲突方在僵局阶段常会寻找"替罪羊"。1999年米洛舍维奇指责北约激化矛盾,2006年伊拉克政府抱怨邻国干涉,与当前情况如出一辙。 乌克兰的困境在于:战场僵局需要外部突破,但大国博弈限制了解空间。泽连斯基的"甩锅"行为,本质是弱国在战略挤压下的无奈选择。 郭嘉昆的回应体现中国外交的定力。不直接反驳指控,而是重申建设性立场;不卷入情绪对抗,而是聚焦解决方案。这种"以柔克刚"的策略,既维护国家尊严,又保留调解空间。 中国在俄乌问题上的长期原则值得关注: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尊重各国主权安全,反对单边制裁。这种一致性,使中国成为少数能被各方接受的调停方。 冲突发展取决于三个因素:西方援助持续性、俄罗斯战争耐力、乌克兰社会承受力。目前看,三方都面临极限考验。美国2026年国防预算可能进一步削减援乌比例,俄罗斯军工生产达产能瓶颈,乌克兰兵源短缺问题加剧。 中国的作用将更加关键。作为唯一与双方保持对话的主要大国,中国可能推动"停火-谈判"的分阶段方案。特别是能源和粮食领域,中国的全球供应链地位可提供实质性保障。 泽连斯基的激烈言论,反映的是乌克兰危机的深层次矛盾: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困境。但将中国作为标靶,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解决问题。真正的出路在于回到谈判桌,承认安全不可分割的原则。 这场外交风波终将过去,但它揭示的真理永恒:在国际政治中,情绪化的指责从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只有坚持理性对话,才能找到持久和平的道路。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泽连斯基声称中国援助俄罗斯,外交部驳斥 2025-10-24 16:47·极目新闻

平平淡淡
乌粉支持乌克兰等于是与乌克兰/道抹黑国家形象,是汉奸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