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美国白宫公开宣布 2025年10月24日,白宫经济顾问哈塞特公开表示,预计未来的通胀报告会进一步下降,这给一直备受物价上涨困扰的老百姓带来了一丝希望。(财联社) 2025财年美军预算中,F-35A战斗机的单机采购价已突破8000万美元,比2020年上涨35%。更致命的是维持成本——海外驻军人均开支从12万美元飙升至18万美元。这种"军事通胀"的特殊性在于,它不受常规货币政策影响。 兰德公司的秘密报告指出,若通胀维持当前水平,到2028年美国将被迫削减10-15%的海外驻军。这也是为什么参谋长联席会议最近频繁讨论"战略收缩",表面是战略调整,实则是被钱逼的。 哈塞特没有明说的是,通胀回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与沙特达成的秘密协议。作为接受美军保护的交换,沙特承诺将日均产油量增加50万桶。这种"石油换安全"的交易,使美国汽油价格从每加仑4.2美元降至3.5美元。 但地缘政治风险正在累积,伊朗革命卫队近期在霍尔木兹海峡的演习,导致布伦特原油单日暴涨5%。这种脆弱平衡,意味着通胀回落的基础并不牢固。 雷神公司最新财报显示,其导弹系统价格同比上涨22%,原因是稀土和特种金属成本激增。更隐蔽的是劳动力成本——舰船焊接工的时薪从38美元涨至52美元。这些成本最终通过军火贸易传导给全球。 台湾刚收到的"鱼叉"反舰导弹就是个例子。2020年单价120万美元,2025年报价已达180万。这种军备通胀,正在掏空许多地区的防务预算。 通胀数据下降的背后,是美国将供应链安全上升为国家安全战略。国防部直接介入芯片分配,要求台积电和三星优先满足美军需求。这种"军事优先"政策,虽然保障了装备生产,却推高了民用电子产品价格。 更深远的影响是技术脱钩。美国禁止对华出口的AI芯片价格暴涨300%,这种人为制造的稀缺性,本身就成为通胀源。哈塞特的乐观预测,显然没有计算这些非市场因素。 全球粮食价格指数从2024年的120点降至2025年的98点,但五角大楼的评估显示,这是以消耗战略储备为代价的。乌克兰危机导致的黑海粮食运输中断,使美国动用了近三分之一的战争粮食储备。 在南海,中国加大对东南亚的粮食出口,换取这些国家在主权争议上的沉默。这种"粮食外交"正在重塑地缘政治格局,其通胀影响远未体现在CPI数据中。 美联储加息固然抑制了通胀,但直接导致斯里兰卡等国防预算美元化的国家陷入困境。这些国家被迫削减武器采购,反而给地区安全埋下隐患。美国军火商的订单减少,又反过来影响美国就业市场。 这种连环效应,使哈塞特的预测充满不确定性。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责任,与美国国家利益之间,正在出现越来越深的矛盾。 中国工业品价格指数连续9个月下降,客观上帮助美国抑制了通胀。沃尔玛从中国采购的商品均价下降4.2%,部分抵消了本土通胀压力。但这种依赖,正成为美国战略界的忧虑。 更关键的是稀土博弈,中国控制着全球90%的稀土加工能力,而每架F-35需要417公斤稀土材料。这种战略依赖,使美国在通胀治理上不得不保持对华关系稳定。 为应对通胀压力,美军加速推进"低成本蜂群战术"研究。波音公司开发的"忠诚僚机"无人机,成本仅为有人战机的二十分之一。这种创新,可能成为通胀环境下的破局之道。 但技术转型需要时间。在未来5-8年的过渡期内,美军仍将受困于传统装备的维护成本。哈塞特预测的通拐点,与国防转型的时间窗口存在错位。 发展中国家正在联合抵抗通胀转嫁。印尼拒绝美国对其镍矿出口限价,巴西推动金砖国家本币结算。这些举措,将削弱美元霸权带来的通胀输出能力。 对美国更不利的是军事合作多元化。沙特开始采购中国无人机,阿联酋购买俄罗斯防空系统。这种军贸格局变化,可能瓦解美国传统的通胀转嫁机制。 2026年美联储可能开启降息周期,但届时政府债务利息支出将吞噬更多预算;2027年多项军购合同到期续签,价格谈判将异常艰难;2028年大选年国防开支可能成为政治筹码。 这三个时间点,都可能使当前的通胀改善成果付诸东流。 哈塞特的乐观预测,掩盖不了美国战略优势流失的焦虑。当通胀不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与粮食、能源、军备深度捆绑的地缘政治筹码时,任何简单化的预测都显得苍白。 真正的通胀拐点,不取决于美联储的利率政策,而在于美国能否找到新的全球治理方案。当五角大楼开始计算航母舰载机联队每次起降的成本时,这个世界已经悄然改变。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白宫经济顾问哈塞特表示,预计未来报告中通胀将进一步下降。 2025-10-24 21:53·财联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