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一通,人去楼空? 想要富先修路,这是几千年来的经验,但是高铁时代好像行不通了,高铁像一根超级吸管,一头插进小地方的活力,另一头连着大城市的繁华,原来以为高铁可以把大城市的繁华带给小地方,结果却常常先把本就不多的“家底”给吸走了。 1. 人往高处走,太方便就成了“单程票” 对小地方的年轻人来说,以前去大城市闯荡是件大事,路远费周折,心里会掂量。高铁一来,心理距离一下子缩短了。它把“背井离乡”变成了“说走就走的通勤”。短文里的小吴们发现,自己的手艺在大城市能卖出几倍的价钱,而早出晚归甚至每周回家都成了可能。这种诱惑,没几个人能抵挡。人才和劳动力,就这样沿着铁轨最快速地流向了价值洼地。 2. 小地方的经济,像漏了底的桶 短文里有个生动的对比:一边是理发店关门、早餐店消失、豆腐都得磨小号的;另一边是行李箱轮子声周末规律地响起。这说明什么?高铁方便了“消费外流”。年轻人周一到周五在大城市赚钱,他们的吃喝玩乐、大宗消费自然也留在了大城市。周末回来,除了看看父母,很难对家乡的经济有什么贡献。本应滋养本地的消费能力,被高效地“抽水”到了外地,导致本地市场不断萎缩,形成恶性循环。 3. 留下的,是一个越来越空的“壳” 讽刺的是,小地方最现代化的地方,可能就是这个新修的高铁站。它像一个华丽的门面,但门面后的街道却日益冷清。它带来了短暂的基建繁荣,却带走了长久的人气。最终,小地方可能只剩下像老张这样的老人,守着越来越空的楼,听着象征“走出去”的列车声,计算着儿女下一次归来的周末。高铁成了连接“空巢”与“繁华”的桥梁,但通行方向却大多是单向的。 所以,“高铁一通,人去楼空”不是诅咒,而是一个苦涩的现实。它用速度和便利,无情地揭开了小地方在就业机会、公共服务、发展前景上的全面短板。它本应是发展的翅膀,但对于肌体孱弱的地方来说,这阵风太强,反而可能把最后一点精气神都给吹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