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美国人打仗改变了策略。能斩首先斩首,不跟你打阵地战,也不跟你拼刺刀之类的。基本上远程搞定。对于去杀那些士兵没有兴趣。美国人处于食物链顶端,从某种意义来说,全球帮它打工。需要大堆牛马。 美国军队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第一次大规模用上斩首策略,当时情报显示萨达姆可能在巴格达南部一处地方,美军直接派F-117隐形战机扔精确制导炸弹,试图一击毙命。虽然没成功,但这标志着从传统阵地战转向针对领导层的精准打击。后续几天,巡航导弹和B-1轰炸机接连轰炸政府大楼和指挥中心,切断伊拉克的指挥链条。联军执行了50多次类似行动,靠卫星和无人机实时定位,避免了地面部队的直接纠缠。伊拉克部队失去领导后就乱套了,美军从远处监视,不去追杀散兵。这种方式减少了美方伤亡,体现了技术主导战场的现实。搜索资料显示,这套策略源于冷战后军事转型,强调信息优势和远程火力,而不是拼人数。 现代美国战争策略越来越依赖无人机和精密武器,比如在反恐行动中,对基地组织和ISIS的领导层实施decapitation strikes。2011年击杀本拉登就是典型例子,美军海豹突击队突袭巴基斯坦住所,直接针对头目,避免大规模地面作战。近年来,在也门和索马里,无人机如MQ-9 Reaper从高空锁定目标,发射导弹精准消灭恐怖头子,而不卷入当地部落冲突。资料指出,这种方法有效率高,因为恐怖组织失去领袖后,内部分裂,攻击频率下降。但也有问题,比如情报出错会导致平民伤亡,人权组织批评过美军在伊拉克用集束炸弹造成上千平民死伤。总体上,美国军方偏好这种低风险操作,保存人力,不爱打消耗战。 美国为什么不爱杀普通士兵?因为他们把士兵看作可替换的消耗品,但对自家部队特别宝贝。资料显示,美军从越南战争学到教训,那时候地面作战导致5万多人阵亡,现在强调人力保存,通过技术放大战斗力。像在阿富汗,地面部队推进时用坦克从远处炮击堡垒,士兵待在装甲车里观察,不轻易下车肉搏。军方报告指出,招募新兵越来越难,人口老龄化和国内分化让军队人力短缺,所以更倾向远程打击,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相比之下,对手士兵不是重点,因为杀了他们不解决根本问题,头目一死,整个组织就瘫了。这套思路让美国在冲突中保持低伤亡率,比如伊拉克战争美军阵亡不到5000人,远低于以往。 再说美国在全球食物链顶端的地位,这不只是军事,还跟经济霸权挂钩。资料显示,美国作为全球霸主,控制着国际金融体系,通过美元霸权让全世界间接为它打工。像石油贸易用美元结算,其他国家得买美债来储备外汇,这等于全球资金流向美国,支持它的消费和军费。2023年数据,美国军费占全球一半以上,但经济体量只占世界GDP的四分之一,这靠的就是“ exorbitant privilege ”——借钱成本低,因为大家相信美元稳定。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到美国,换来美元,再投资美债,形成循环。简单说,美国坐享其成,不用自己生产太多低端东西,就能指挥全球供应链。 全球帮美国打工的现实体现在劳动力分工上。资料指出,美国把制造业外包到中国、越南等地,那里工人低工资生产手机、衣服,美国公司赚设计和品牌的钱。这叫全球价值链,美国在高端环节,控制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像苹果手机,中国组装只拿小头利润,美国拿大头。发展中国家需要外汇,就得出口到美国市场,形成依赖。联合国报告显示,这种不平衡让穷国当“牛马”,为富国提供廉价劳动和资源。美国通过IMF和世界银行推政策,逼其他国家开放市场,进一步巩固地位。但这也引发反弹,像中美贸易战,就是中国想爬食物链的结果。 美国需要大堆牛马的原因,是维持霸权离不开全球劳动力。军工产业靠海外供应链,比如芯片从台湾进口,稀土从中国来。没有这些,美国的无人机和导弹就造不出来。资料显示,美军依赖外国劳工,甚至在本土基地雇佣移民干后勤。经济上,美国消费拉动全球增长,但债务堆积如山,靠印钞稀释。美联储加息时,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资本外流,进一步帮美国吸血。历史看,二战后美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就奠定这个基础。现在,虽然中国崛起挑战,但美国还握着科技和军力牌,短期内食物链顶端地位稳固。 不过,这种策略也有隐患。资料指出,过度依赖远程打击,在面对不对称战争时不灵。比如在阿富汗,美军虽用无人机杀了很多塔利班头目,但当地游击战拖垮了占领。2021年撤军乱象暴露了问题,地面控制力弱。针对恐怖组织,decapitation有时适得其反,新领袖更激进,组织生存率反而升。研究显示,针对伊斯兰极端团体,成功率只有30%。军方内部辩论,是否该回归地面训练,但招兵难是硬伤。人口统计显示,美国年轻人肥胖率高,达标率低,军队只能靠奖金吸引,但效果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