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国对美国船只进行收取特别港务费以来,从美国到中国的货物到中国港口的美国船只

亨克孤独 2025-10-24 15:28:04

自从中国对美国船只进行收取特别港务费以来,从美国到中国的货物到中国港口的美国船只,为了逃避停靠特别港务费,他们有了新办法。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中国对美国船只征收特别港务费的政策一落地,就给美国船运公司的账本来了记实打实的重拳。这拳重到让他们立刻放弃了“直来直往”的老路子,转而琢磨起“曲线进港”的门道。毕竟在真金白银面前,没有哪家企业愿意坐看成本凭空暴涨。   根据交通运输部2025年10月发布的《实施办法》,只要船舶涉及美国资本、建造国或运营权,就要按净吨数缴纳高额费用,最低每净吨400元,最高到2028年将涨到1120元。一艘20万吨的货轮跑一趟中国港口,光港务费就高达8800万元,相当于每天烧掉240万,这谁扛得住?   而美国船运公司的第一招是“改头换面”。很多原本挂美国旗的货轮开始申请更换船籍。但中国海关可不是吃素的,他们通过核查船舶建造档案、股权结构甚至卫星追踪,一眼就能识破这种伪装。   另外绕开中国港口直接卸货,也是美国公司的“曲线救国”策略。德国赫伯罗特的一艘集装箱船原本要停靠宁波港,结果在政策生效前临时改道韩国釜山,把货物卸在那里再通过小船转运到中国沿海港口。   美国美森航运更绝,把原本直航宁波的货物先运到釜山,再换其他船运到上海,虽然增加了20%的运输时间,但至少省下了几百万的港务费。   不过这种操作也有风险,因为中国海关对从第三国中转的货物会进行更严格的原产地核查,一旦发现货物实际来自美国,不仅要补缴费,还可能被征收反倾销税。   还有些公司打起了“擦边球”,根据政策,由中国建造的船舶可以豁免收费。于是美国企业开始抢购中国造船厂的二手船,或者与中国船东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把船舶所有权转移到中方名下。不过中国很快出台补充规定,要求船舶必须由中方实际控制才能享受豁免,这招“借壳上市”的套路也被堵死了。   最绝的是美国企业联合第三方国家“曲线进港”,他们先把货物运到东南亚的泰国林查班港或墨西哥曼萨尼约港,在那里重新包装、换标,伪装成当地产品再出口到中国。为了打击这种走私,中国不仅加强了海关查验,还对泰国、墨西哥等中转国征收高额“转口保证金”,一旦查实货物最终流向美国,保证金就全额没收。   中国海关的反制手段同样与时俱进,他们利用区块链技术为每艘船舶建立“数字身份证”,从建造、交易到运营的全流程数据都可追溯。对于频繁变更船籍的“问题船舶”,中国海事部门还会要求船方提供股权穿透证明、船员国籍清单等详细资料,否则不予办理进港手续。   这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本质上是中美贸易摩擦的延伸。美国原本想通过加征港口费打压中国航运业,没想到中国反制措施更精准——不仅针对船舶本身,还穿透到背后的资本结构,让华尔街的隐形持股也无处遁形。   据克拉克森研究统计,受中国政策影响的国际船舶达3120艘,占全球船队总量的3%,其中不乏被美国私募基金控股的欧洲航运公司。   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打法,让美国企业叫苦不迭。美森航运虽然主动承担了446万元的首笔罚款,但也坦言未来成本压力将持续增加,可能不得不调整航线布局。   这场博弈的最终结果,可能是全球航运格局的重塑。美国船运公司为了规避成本,要么选择退出中国市场,要么被迫接受中方规则。   而中国通过精准反制,不仅维护了自身权益,还在国际航运规则制定中争取到更多话语权。正如中国商务部所言:“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谁能笑到最后,还得看谁更经得起长期消耗。   来源:观察者网 【“中方反制见效:首艘美国船只被罚446万元,航运公司想方设法规避损失”】  

0 阅读:51
亨克孤独

亨克孤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