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未尽的婚事:当婚姻变成了一场不断加码的谈判 原本,这是一桩值得期待的喜事。

晓睿看事 2025-10-23 20:04:02

一桩未尽的婚事:当婚姻变成了一场不断加码的谈判 原本,这是一桩值得期待的喜事。 我广州朋友的儿子,与一位广西河池的姑娘相识相恋2年,走到了谈婚论嫁这一步。起初,女孩曾暗示家乡彩礼大约8到10万元,这在当今社会,听起来并不过分,可是,按广州习俗,这彩礼并不算少,而男方家长也乐意接受。 于是,带着诚意,十月黄金周,男方父母风尘仆仆地赶往广西,与女方父母会面,满心以为这次会面是为两个孩子的幸福一锤定音。 然而,这场见面,却让婚姻的底色从“情投意合”变成了“讨价还价”。 第一轮谈判:基础条件的颠覆 见面后,女方家开出的条件,与女孩之前所说的已然不同: 1. 男方需购置婚房,并在房产证上加上女孩的名字。 2. 为小家庭购置一辆新车。 3. 礼金定为12.8万元。 朋友家虽非大富大贵,但早已为儿子备好了房和车。他们委婉地表示,房车都是现成的,可以直接使用,希望将资源用在更实际的地方。理所当然地,前两项要求被否决了。 紧接着,第二轮谈判开始了,筹码直接转换成了现金。 眼见房车无望,女方家迅速改口,将礼金数额提到了22.8万元。 这个数字的跳跃,现场的氛围,从商议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博弈”。朋友夫妇看着一旁满眼都是对女孩喜爱的儿子,心中五味杂陈。他们不忍心让儿子难过,更不愿被看作是没有诚意的家庭。经过一番内心的挣扎,他们咬牙同意了。 接二连三的要求。 当男方父母以为谈判终于达成共识时,未曾料到女方父母又提出,婚礼时要把广西的亲戚一同请到广州来。朋友夫妇提议一切从简,不大排筵席。男方本打算给22.8万元礼金,各自在本地摆酒,婚礼时邀请女方至亲到场。 此刻,场面一度陷入尴尬,男方父母已无心继续商讨! 一步一步的退让,只能换来一个又一个的要求。 无奈,带着满腹的疑虑,男方父母回到了广州。距离没有让这门亲事变得更清晰,反而让那种“不对劲”的感觉愈发强烈。 他们开始反复思量:女方是广西的农村女孩,家庭条件一般,父母也没有退休金。这些他们从未介意过。 但他们介意的是,对方在自身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对男方提出的要求却毫不含糊,层层加码,整个过程,犹如商业谈判,而对方把儿子那份纯粹的喜欢当成了筹码。 我朋友的家庭条件不差,22.8万并非拿不出。再加上婚礼时,女方所有的亲戚都到场,从广西到广州,安顿起来实在很费劲。他们越想越不甘心的,不是钱,而是自己的通情达理和步步退让,似乎并没有换来对方的将心比心,反而被当成了可以进一步索取的弱点。 当热情冷却,理性回归 最终,在经过反复思考,我的朋友夫妇做了一个决定:他们不再催促这门婚事了,也不再主动对儿子的女朋友示好,甚至希望他们能够分手。 这不是一个冲动的决定,而是一个冷静后的止损。他们意识到,即便现在勉强满足了目前所提的条件,谁又能保证,在婚礼前、在未来的某个节点,不会出现新的要求。 一段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不对等索取之上的关系,注定难以长久。他们爱儿子,所以更不希望他的婚姻,从一开始就埋下一颗不甘的种子。 这桩未尽的婚事,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现实中许多婚姻面临的窘境。彩礼本是传统习俗,是男方诚意的体现,但当它失去分寸时,变成一场赤裸裸的财务要求。 或许,暂停不是结束,而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能想清楚:我们想要的,究竟是一段共度余生的婚姻,还是一桩满足当下所有条件的买卖? 彩礼文化冲突 对婚姻的深思 婚礼现状 彩礼 你觉得彩礼应该出多少才合适 彩礼这些事

0 阅读:0
晓睿看事

晓睿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