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陆军今日正式宣布:邀请私募股权集团加入其规模高达1500亿美元的军队改造计划

义气先义 2025-10-23 19:14:19

美国陆军今日正式宣布:邀请私募股权集团加入其规模高达1500亿美元的军队改造计划,这标志着美军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商业模式来重塑其战斗力。这就等于直接把五角大楼和华尔街焊在了一起,也是美国军工复合体的一次基因改造。 说起这事儿,得从陆军部长的表态说起。10月21日,美国陆军部长丹尼尔·德里斯科尔直截了当地放话,邀请华尔街的私募股权大佬们掺和进来,帮着填补那1500亿美元的军队改造大坑。这不是小打小闹,而是美军整个基础设施的翻新工程,从老旧基地到数据中心,全都得重头来过。想想看,五角大楼的预算卡得死死的,国会那边拨款总也跟不上趟儿,现在直接拉私募进来,搞什么土地租赁、资产置换的融资把戏,目的就是让钱生钱,赶紧把那些锈迹斑斑的军工链条给盘活了。 你要说这算不算把国防和商界焊死一块儿了?没错,过去军工巨头像洛克希德·马丁那些,合同一拖就是几年,成本还水涨船高,现在德里斯科尔明摆着不怕承包商关门大吉,就想借着私募的灵活劲儿,倒逼出点创新和降本的实效。 这1500亿的数字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美军这些年光顾着海外折腾,国内的基础设施早落下一大截。弹药生产线跟不上,稀土供应链卡脖子,数据中心还停留在上世纪的水平。陆军预算里,基础设施那块儿十年才15亿,够干啥?德里斯科尔上任没多久,就盯上这个痛点。他生于1985年,北卡罗来纳州人,早年当过陆军军官,退役后转行律师和商人,干过咨询公司的高管,还帮着竞选团队出谋划策。 这种军商两栖的背景,让他看问题特别接地气,不爱整那些花里胡哨的报告,直奔效率去。结果呢?这回他瞄准的私募玩家,都是华尔街的狠角色:阿波罗全球、凯雷集团、KKR和塞伯勒斯这些。不是随便拉人,而是让他们出主意,怎么用闲置军用地块换投资,怎么建稀土加工厂和先进数据中心。 海军那边早有先例,去年就跟私募合作搞潜艇模块生产线,现在陆军也跟风,逻辑简单:商业资本追求回报,就得快准狠地推项目,美军正好借力补短板。 这计划的核心,是重塑军工复合体的老毛病。过去,美军采购像个大水缸,钱扔进去,涟漪散半天,东西还没影儿。私募进来后,事儿就变味儿了。他们不光出钱,还带一套风险评估的玩法,类似于硅谷的风投模式:投对的项目,回报滚雪球;投偏了,赶紧砍。德里斯科尔在采访里直说,军方不怕失败,得用这种高压机制,逼着创新落地。 具体到项目,1500亿主要砸在导弹防御、核武库升级和无人作战这些硬骨头领域。比方说,155毫米炮弹的生产线,得从现在每月几万发,冲到10万发,这不是光靠国会拨款能成的。私募的点子是模块化工厂,用租赁模式建起来,边产边优化,成本压下来30%以上。 再看无人系统,低成本消耗型无人机,本来是乌克兰战场上吸取的教训,美军想在印太地区多囤点,用数量堆威慑。私募的投资逻辑就对路:他们早就在AI和无人机初创上砸钱,现在直接对接军方需求,加速从实验室到战场的跳跃。 当然,这事儿也不是一帆风顺。私募进军工,透明度是个老大难。专家们早敲警钟,私募买下国防公司后,财务报表藏着掖着,国会监督都费劲。 今年上半年,私募对国防的投资就暴涨,地缘政治一热,钱就哗哗往里流,但随之而来的是潜在风险:万一这些基金优先追逐高回报,撇下军方的长期需求咋办?德里斯科尔团队得加把劲儿,定好合同条款,确保国家安全不打折。话说回来,这波操作对美军整体战略是加分项。印太那块儿,常规力量得跟上节奏,中程导弹和弹药储备不能少。私募的钱,能帮着快速补齐这些窟窿,让美军从“质量取胜”转向“数量+创新”的混搭打法。 放眼大局,这不光是陆军的独角戏,整个五角大楼都在往这个方向拐弯。海军的潜艇项目、空军的数据链升级,都在试水私募合作。2025年,国防投资的拐点就这么来了,私募和风投的份额从去年的10%蹿到25%以上。 好处显而易见:开发周期缩短,成本控制更严,技术迭代更快。拿无人机来说,过去一款原型得等三年,现在私募一掺和,半年就能上天测试。坏处呢?军工复合体本就垄断味儿重,现在再加私募的逐利基因,可能会让小供应商更难喘气,大鱼吃小鱼的戏码上演得更凶。 但从严谨角度看,美军这步棋下得算及时。全球军费竞赛白热化,美国得靠这种混合模式,保持领先。

0 阅读:1
义气先义

义气先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