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热气腾腾的菜肴端上餐桌,你看得见它的色,闻得见它的香,却看不见它背后工业化预制的秘密。 近期,网络上一场关于餐饮品牌是否使用预制菜的争议持续发酵,将预制菜透明化问题推上舆论风口浪尖。一边是餐饮企业几乎全线使用预制菜的现状,一边是消费者被蒙在鼓里的无奈。 这引发了一个值得所有人思考的问题:我们走进餐厅,支付着通常与“现场烹饪”、“厨师手艺”相关联的较高餐费,却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品尝着中央厨房的工业化预加工制品。 --- 01 预制菜争议,核心是知情权的缺失 2025年9月,一场网络名人与知名餐饮企业就“预制菜冒充现做”问题的争论,引发了全社会对预制菜透明化问题的关注。 争议的核心很简单:消费者有权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 据第三方调查机构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达6173亿元,同比增长27.3%。尽管市场庞大,但信息不透明问题突出。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更显示,小南国、西贝、吉野家、真功夫等国内头部餐饮连锁企业使用预制餐食的比例普遍超过85%。 臊子面、烤包子、梅菜扣肉、夫妻肺片这些看似现做现吃的美食,正经过急速冷冻与锁鲜技术,以预制菜的形式出现在居民餐桌上。 02 定义鸿沟,商家与消费者的认知差异 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对预制菜进行了定义。 该定义明确: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净菜类食品、主食类食品等均不属于预制菜。 然而对消费者而言,这种官方定义与消费体验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哪怕是由中央厨房当日配送、门店加工的半成品,其体验也远远达不到消费者期待的“现炒现卖”的锅气感。 这种定义与感知的错位,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对餐饮行业的不信任。 03 透明消费,法律与道德的交叉点 从法律角度看,商家使用预制菜却不明确标识的行为,可能侵犯了消费者的基本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以及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 北京天霜律师事务所律师芦云指出:“餐馆是否使用预制菜理应在消费者知情权的范畴之内进行明示和告知。如果打着现场炒制的名义卖的是预制菜,将涉嫌虚假宣传。” 对许多消费者而言,菜品是“现场烹制”还是“加热预制”,是其评估菜品价值、做出消费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 不同的制作方式对应着不同的成本结构,如果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将预制的菜品以现做菜品的价格销售,而未予明示,则可能构成对消费者的误导。 04 先行者,预制菜明示制度的探索 在预制菜国家标准出台前,一些地方已开始了预制菜明示制度的探索。 2025年1月,广东省发布了《预制菜术语及分类》及《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两项地方标准,要求在产品名称上标示“预制菜”或“预制菜肴”。 湖南省市场监管局则在2025年7月答复政协提案时明确,将把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写入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并指导行业协会制定公示指南。 这意味着无论商场快餐还是高端酒楼,只要使用预制菜,都需在菜单、点餐页面或店内显著位置进行明确标注。 更引人关注的是,备受关注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该草案首次明确预制菜不得添加防腐剂,并强制要求餐饮门店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 05 透明之道,预制菜困局的破解之法 “预制菜争议的背后,是人们对生活品质和消费权益的更高期待。” 我们既要看到预制菜在提升效率、稳定口味、降低成本方面的价值,也必须重视消费者对透明与诚信的诉求。 专家建议,企业应根据菜品加工方式,清晰标注“现制现售”“现场烹饪”“加热即食”等类别,并基于真实成本合理定价。 甚至可将标准化带来的品质稳定作为卖点,转化为品牌竞争力。 随着国家标准即将公开征求意见,预制菜行业将迎来更加规范、透明的发展阶段。 未来,消费者有望在餐厅菜单上清晰看到哪些是预制菜,哪些是鲜制菜。这将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引领预制菜行业走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未来。 --- 走进任何一家餐厅,我们都能在菜单上看到精心拍摄的菜品图片,却看不到关键的加工方式。是现炒现做,还是加热预制?这场隐藏在美食背后的真相,至今仍被笼罩在迷雾中。 随着预制菜国家标准的即将出台,餐饮行业透明消费的时代即将到来。届时,消费者将用脚投票,选择那些尊重他们知情权的商家。 而依然试图隐瞒预制菜使用情况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淘汰。
一盘热气腾腾的菜肴端上餐桌,你看得见它的色,闻得见它的香,却看不见它背后工业化预
糖份超标的喵喵
2025-10-23 17:58:0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