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派人来华!10月21日,中国国家副主席韩正在北京会见美国俄勒冈州参议长瓦格纳,双方就中美关系以及接下来中美地方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并达成共识。 最近美国联邦政府不是还在对华加征关税、限制技术出口吗?怎么俄勒冈州的官员反而主动跑来谈合作了?其实这里面的门道,得从美国各州的“生存法则”说起。 俄勒冈州在美国西海岸,是个典型的“外贸依赖型”州。别的不说,光看农业,这里的小麦、牛肉、红酒都是响当当的出口明星。就拿2023年来说,中国买走了美国大豆总出口量的一半,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俄勒冈州的农场主。 但这两年中美贸易摩擦一来,关税像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俄勒冈州的农民可遭了殃。比如2025年10月,美国突然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直接导致俄勒冈州的木材、半导体设备等出口订单锐减,不少企业只能裁员减产。 更要命的是,俄勒冈州的经济结构里,半导体产业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应用材料公司,总部就在该州的波特兰市。以前,他们每年对华出口的光刻机零部件能带来几十亿美元的收入,但2025年美国出台的半导体出口管制新规,要求对16纳米以下先进制程的芯片进行额外审查,这一下就断了俄勒冈州半导体企业的财路。 据统计,2022年俄勒冈州对华半导体出口额还高达112亿美元,到2025年已经缩水了近20%。这种情况下,州议会再不行动,选民的选票可就要“造反”了。 所以瓦格纳这次访华,首要任务就是“救经济”。他在会谈中多次提到,俄勒冈州希望与中国在农产品、清洁能源、数字贸易等领域重启合作。 除了经济账,瓦格纳心里还有本“政治账”。大家都知道,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权力是分开的。虽然白宫整天喊着“对华竞争”,但各州并不想跟着一起“陪葬”。 就拿俄勒冈州来说,他们早在1984年就和福建省结为友好省州,40多年来建立了稳定的合作机制,比如每年举办的“中国—俄勒冈州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已经成为中美地方环保合作的标杆。这种长期积累的信任,可不是联邦政府的一纸禁令能轻易打破的。 更有意思的是,瓦格纳这次访华还带着“立规矩”的意图。就在他来北京的前几天,俄勒冈州议会刚刚通过一项决议,要求州政府在国际贸易中“优先考虑地方利益”,说白了就是如果联邦政策损害了本州经济,州政府有权“绕道而行”。 这种态度在美国各州中越来越普遍。比如加利福尼亚州最近也在和中国探讨电动汽车电池合作,得克萨斯州则悄悄扩大了对华液化天然气出口。这些地方政府用实际行动表明:中美关系不能被华盛顿的政客绑架,地方层面的务实合作才是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压舱石”。 当然,瓦格纳此行还有个“隐形任务”——为中美高层对话探路。大家注意到没有,就在他会见韩正的同一天,特朗普宣布将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期间与中国领导人会晤。这种“地方先行、高层跟进”的策略,在美国外交中并不少见。 俄勒冈州作为对华合作的“模范生”,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华盛顿当作风向标。如果瓦格纳能在农产品关税、半导体技术合作等问题上取得突破,说不定能为接下来的中美元首会谈提供谈判筹码。 有人可能会问:俄勒冈州这么积极,就不怕得罪联邦政府吗?其实他们早就想好了对策。瓦格纳在会谈中特意强调,俄勒冈州的对华合作是“非政治化”的,主要聚焦民生和环保领域。比如他们计划和中国联合开展“蓝碳交易”项目,通过保护沿海湿地来吸收二氧化碳,这种合作既符合全球气候治理的大趋势,又能避开敏感的技术竞争领域。 而且,俄勒冈州还拉上了天津市、福建省等中国伙伴,形成“多对多”的合作网络,就算联邦政府想干预,也得掂量掂量会不会引发更多州的反弹。 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看明白了:瓦格纳这次访华,表面上是来谈生意的,实际上是在复杂的中美关系中寻找“第三条道路”。 对于美国来说,联邦政府的“对华竞争”政策已经让很多州苦不堪言,地方政府不得不自己想办法“突围”;对于中国来说,欢迎像俄勒冈州这样务实的合作伙伴,既能扩大自身影响力,又能通过地方合作对冲联邦层面的摩擦。这种“自下而上”的外交,或许比华盛顿的口水仗更有实际意义。 不过,我们也得保持清醒。俄勒冈州的合作意愿虽强,但终究受制于美国整体的政治气候。比如他们想扩大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就必须绕过美国商务部的管制;想增加农产品订单,又得看联邦政府什么时候调整关税政策。 但无论如何,这种地方层面的交流与合作,都是中美关系中宝贵的“稳定器”。正如咱们一直所说的:“中美两国可以成为也应当成为伙伴和朋友。”这种伙伴关系,不是靠几句口号喊出来的,而是需要像俄勒冈州这样的实干者,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