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设置的卫所,凡是世袭指挥使千户这些,只要明朝不亡就能一直传。比如说万历年作

蓝贵的过去 2025-10-23 14:54:31

朱元璋设置的卫所,凡是世袭指挥使千户这些,只要明朝不亡就能一直传。比如说万历年作为督察院右金都御史的万世德,率领3000名军驻扎在朝鲜,参与过对日军作战。万世德山西偏关县人,祖上万杰就随徐达在大同征战,从而落户在山西。 传说中,明军援朝的那一年,一位叫万世德的将领率三千兵勇跨过鸭绿江,旗帜飘扬,鼓声震天。有人说他出身军门世家,祖上就在大同打天下;也有人传他是万历年间的“右金都御史”,手握兵符,专管海防。 故事传得热闹,可真相往往没那么传奇。要弄清这一切,就得回到朱元璋定下的卫所制度,从那场看似完美的军制开始讲起。 明初的卫所,是朱元璋亲手打造的“军国机器”。天下分卫,卫下设所,士兵不光打仗,还要种田。军户与土地捆在一起,既是兵,也为国养兵。 皇帝的算盘打得精,打完仗不用裁兵,养军又不费钱。每个卫都有五千六百人,千户、百户层层管,像棋盘一样布满大江南北。朱元璋还下了死命令:军职可世袭,卫所不许废。只要大明不亡,子子孙孙都要当兵。 听起来像是个铁打的制度,实际上却暗藏问题。到了中期,军户越来越穷,田被兼并,卫所空额多得数不清。有人逃跑,有人改行,兵部不得不靠募兵补缺。 那些“世袭”的职位,成了名义上的传承。父死子承是规矩,能不能上任,还得层层报批。军人变农民,卫所成空壳。 就在卫所逐渐空心化的同时,山西偏关的万家却闯出一条不一样的路。家里祖上万杰,早年随徐达征北,在大同安营。打完仗没回去,扎根边镇。靠着军功,留下千户的世袭名额。 后来几代都当兵守边,算是朱元璋制度下少有没断香火的卫所家族。到明中期,万家出了个读书人——万世德。 万世德不靠世袭当官,而是靠科举。隆庆五年,他考中进士。那年朝局风雨飘摇,东南海患、西北边警接连不断。朝廷要人治海,选中了这位出身边镇的读书将门。 万世德先被派到天津、登莱、旅顺一带巡抚海防,后又调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负责调度沿海军务。那一时期,倭寇在海上作乱,沿岸城市日夜防备。 没多久,朝鲜半岛出事。1592年,日军渡海入侵,朝鲜节节败退。朝廷急调兵马援助。万世德此时在海防一线,被命为“经理朝鲜军务”。 他肩上的担子更重,要统筹沿海运输、军饷、兵源、船只调度。这不是一场短期作战,而是一次跨国远征。 援朝初期,明军多路出击。前线将领多是老牌名将,李如松、麻贵、杨镐皆在名单。万世德并非直接统兵冲锋,他的职责更像一根枢纽,协调粮草、布防海口、调集兵力。 他的奏疏后来被编入《海防奏议》,留下了四十八篇上疏文字,记录战事筹划与军政布置。从天津到朝鲜,他忙得脚不沾地。 有人传他带三千人亲赴朝鲜作战,这说法查无实据。援朝战争规模巨大,各镇兵马不断轮换,三千人只是象征性的数字。 真正的意义在于,这位出身山西边镇的官员,完成了从世袭军户到朝廷大员的跨越。朱元璋的卫所制度原想让军功传家,到万世德这一代,传下来的不只是军职,更是军人的责任。 战争持续多年,直到1598年丰臣秀吉去世,日军撤退,战火才停。明军陆续回国,朝鲜满目疮痍。万世德上奏朝廷,请求裁撤过多征调,减轻百姓负担。 那时他已年近半百,身体疲惫。两年后,他在任上病逝,葬于家乡偏关,地方志上写着“忠谨明干,性廉直”。 偏关的山风仍旧,万家的后人继续守边。卫所的编制还在,但已名存实亡。万世德的后代再无人袭军职,卫所制度也在明末战乱中彻底崩塌。几百年前朱元璋立下的“世袭不废”终究被时间冲散。 卫所制度的成败,是明朝历史的一面镜子。它让国家在早期稳定,却也在僵化中失去活力。像万世德这样能从卫所出身走上仕途的人,不多。 他既是制度的产物,也是一种突破。那些沿边屯田的军户家族,大多淹没在黄土里,只有少数名字还能在地方志里被翻出。 历史总有讽刺意味。朱元璋设卫所时说:“兵不解甲,国可无忧。”到万历年间,卫所空名,募兵横行。制度无法永恒,靠的是人心与时代。 万家的故事,正好印证了这一点——祖上靠刀,子孙靠笔,传到万世德,仍在为国操劳。 如今偏关的旧营地上,还有人能指着遗址说:“那是万家屯。 ”几座残碑,一段碑文,记录着从徐达北征到援朝的三百年。朱元璋的卫所不在了,可那段军户的坚守,却在历史的尘埃里闪着光。 参考信源: 【忻州日报网|《“万人会”与万世德》|地方党媒稿,述“祖万杰随徐达北征”】 【人民网·党史频道|《明代卫所制的兴衰》】

0 阅读:64

猜你喜欢

蓝贵的过去

蓝贵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