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行就去送外卖”? 醒醒吧,这退路快堵死了。 6楼订单刚挂出来,7个人秒抢;忙活一中午,就跑四五单。 谁能想到,前几年还被当作“就业兜底选项”的外卖行业,现在连让普通人喘口气的缝隙都快没了。 38岁的周明,之前在装修公司做水电工,去年行业淡季接不到活,听朋友说“送外卖只要有手就能干”,他花4000块买了辆新电动车,第二天就上线接单。那时候他满心期待,觉得就算累点,好歹能当天见钱,总比在家坐吃山空强。 可现实比他想的要残酷得多。第一天上线,他盯着手机屏幕,手指戳得发麻,愣是没抢到一单。旁边充电站的老骑手看不下去,跟他说“新手得抢别人不爱要的单”——比如没电梯的高楼层、距离超5公里的远单。 他照做,第一个单是8楼,扛着两箱牛奶跑上去,汗浸透了衣服,顾客还嫌他送晚了给了差评。晚上算下来,跑了5单,到手才70多块,去掉中午买水和电池充电的钱,纯利润只剩50出头。 现在他每天早上5点半就出门,晚上11点才敢回家,十几个小时跑下来,能到手300块就算运气好。可这些钱里,还得刨去各种隐性成本:他租的换电柜,一个月要350块; 电动车轮胎磨得快,俩月就得换一个,130块;有时候没注意超时,一次罚20,一天要是罚两次,半天就白干了。这么算下来,实际时薪早就没20了,也就14、15块,比他之前做水电工的时薪还低。 最让他头疼的是抢单。 现在打开接单软件,那些距离近、楼层低的“好单”,晃一下就没,根本轮不到他这样的“中等级骑手”。有次他看到一个2公里内的小区订单,刚点“抢单”,系统就提示“已被抢走”,前后不到1秒。 他只能捡别人挑剩下的——比如6楼没电梯的、备注“放门口但要拍视频”的麻烦单,哪怕知道送完可能超时,也没办法,不抢就没单,没单就没收入。 中午本该是订单高峰,可他最近经常在商场停车场等半个多小时,手机都没响一下。有次跟同行抽烟时聊起,才知道他们片区光骑手就有180多个,可订单量比去年少了快三成。 “以前中午能跑八九单,现在跑四五单都费劲”,周明揉着发酸的腰说,“顾客也省了,以前好多人顿顿点外卖,现在要么自己带饭,要么只点个10块钱以内的粥,咱们单子自然就少了。” 他不是没想过换工作。去劳务市场问过保安,一个月才3200块,还不管吃住;想回装修公司,老板说“现在活少,只留老工人”; 甚至去问过工地搬砖,人家要年轻力壮的,嫌他38岁“体力跟不上”。家里还有个上小学的儿子,每月学费、兴趣班要2000多,老婆在超市当收银员,一个月才2800,老人有糖尿病,药不能断。 这些开销像块石头压着他,哪怕下雨天路滑,他也不敢歇——有次摔了一跤,膝盖擦破了皮,爬起来拍了拍裤子,接着送下一单,晚了要罚款,更重要的是,少送一单,家里的开支就少一分着落。 有人说“那别干外卖了,找别的活啊”,可周明没的选。他没读过大学,只会水电和简单的装修,现在这些行业都不景气,能选的路本就不多。 以前听人说“送外卖是退路”,他信了,现在才知道,这条退路早就被800万骑手挤得走不通了。大家拼的不仅是速度,更是运气,有时候哪怕跑断腿,也赶不上订单减少的速度。 “再不行就去送外卖”这句话,以前是无奈时的安慰,现在听着更像种错觉。它背后藏着的,是普通人面对就业压力的无助,是行业饱和后个体的挣扎。 我们总以为“有退路就不怕”,可当退路也开始堵死,更该看清:没有哪份工作是“随便就能干”的,也没有哪条路能永远兜底。真正该盼的,是能有更稳的就业环境,让像周明这样的普通人,不用在“抢单”的焦虑里,耗尽所有力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再不行就去送外卖”? 醒醒吧,这退路快堵死了。 6楼订单刚挂出来,7个人秒抢;
名城探寻
2025-10-23 12:01:15
0
阅读:369
用户10xxx76
复活实体店吧!大家都有活跑
清水无香
到了45男人就已无路可走了,职场上尽是骗局,都想榨干老男人们的最后一分钱。
稀饭配酸菜
众包连垃圾单都抢不到几单,全是别人挑剩下不要的单,小区不让电动车进,走进去还有门禁得打电话问密码,就小区内来回都要10多分钟,一天总共做了3单,2单超时一单退货。垃圾单一次送一单都要超时
弱电智能化李
众包是没搞头了,平台上甩出来的都是垃圾单。单价现在又低,同城的时间还缩短了,要想想别的出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