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问赵少康: 第一,你的外公罪大恶极,被解放军枪毙,难道不应该吗? 第二,你的父亲被解放军两次俘虏,两次逃脱,这算是你的光荣历史吗? 第三,你在你妈妈的肚子里从大陆来到台湾,你应该恨挑起内战制造战乱的罪魁祸首蒋介石才对吧?你怎么反倒恨起救民于水火的共产党来了? —— 先别急着拍桌子,把话筒往赵少康嘴边递一递,让他把话说明白。咱们今天不吵意识形态,就掰扯掰扯“家仇”与“公义”这档子事。 先说外公。按赵家口述,那位老爷子当年是地方豪强,收租用斗量,逼债用棍棒,解放军来了,给老百姓出气,给土地找主人,枪声一响,人倒地。赵少康若觉得“冤”,不妨先问问他母亲:外公当年收租,是温声细语还是棍棒相加?老百姓是欢天喜地还是咬牙切齿?历史不是家庭相册,不能只放自己人的笑脸。若真罪大恶极,被枪毙是法律给百姓的交代,不是“血海深仇”。 再说父亲。两次被俘,两次逃脱,听着像谍战片,细琢磨却有点微妙——被俘,说明打过仗;逃脱,说明继续打。继续打谁?打解放军,打老百姓支持的那支军队。赵少康把这段当“家族荣光”,可若换个角度:那些被父亲炮弹炸毁的村庄、被机枪扫射的战士,他们的后代该把“逃脱”当英雄传奇,还是当加害者继续逍遥?历史不是单行道,方向盘不能总往自己家拐。 第三,那趟“肚子之旅”。1949年,赵妈妈挺着大肚子登上逃难船,海峡风浪大,船舱里哭喊声此起彼伏。赵少康把这笔账算在共产党头上,可若不是蒋介石挑起内战、若不是国民党腐败失民心,哪来百万难民渡海峡?共产党进北京,老百姓敲锣打鼓;国民党退台湾,老百姓夹道送瘟神。赵少康若真心疼母亲,该恨的是把百姓推向战火的那个集团,而不是让百姓翻身做主人的那支军队。 换个场景,更容易懂。假设村里两家人吵架,甲家仗势欺人,乙家奋起反抗,甲家少爷却怪乙家“把我爹打伤了”,满世界喊冤。听者不免挠头:你爹先动的手,咋还成受害者了?放到大历史,道理一样。赵家把“家仇”当“国恨”,却忘了自家先辈曾是加害者,这不是控诉,是撒娇。 当然,人都有情感,母亲受苦、父亲被俘,换谁心里都不好受。可情感不能掩盖事实,家史不能代替国史。赵少康若真想“讨个说法”,大可以把家族档案公开,把外公收租账本、父亲作战记录一并摆上桌,让历史学家评评理,让公众自己判断。而不是在电视镜头前,把个人情绪包装成“正义”,把家史悲情当成政治筹码。 再往深里说,赵少康的“恨”其实是一种身份焦虑。他怕承认先辈错了,就等于否定自己的出身;他怕接受共产党胜利,就等于承认自己站在历史错误的一边。于是只能一遍遍重复“家仇”,把个人悲情当成护身符,仿佛只要喊得够响,就能掩盖历史真相。可历史不是橡皮泥,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它更像镜子,照得见荣光,也照得见伤疤。 最后,不妨送给赵少康一句话:真正的勇敢,不是盯着家史喊冤,而是敢于面对历史的复杂;真正的尊严,不是把悲情当武器,而是把真相当责任。家仇可以记,但别把它当成挡箭牌;历史可以讲,但别只讲自己那一页。否则,喊得再响,也只会让人觉得:你喊的不是冤,是怕。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逝世,他的妻子曹秀清电告蒋经国,希望蒋经国能够允许
【6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