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军航空母舰的舰长只是上校军衔?因为舰长说白了就是个开船的,开不开炮舰长说了不算,指挥权小到离谱。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很多人眼里,航母舰长这个职位听起来像是海上皇帝,站在舰桥上,穿着笔挺的制服,一声令下,战机呼啸升空、导弹划破天际,仿佛整个海洋都听他调遣。 可真要走进美军的航母生活,你就会发现,这位看似风光的上校,其实干的更像是一个“超大型物业经理”,每天操心的是船漂不漂、饭够不够、甲板上那根电缆是不是又出问题了。 美国人给航母舰长定上校军衔,并不是小气,而是深思熟虑的制度安排。 航母虽大,但在美军体系里,它只是一支作战编队中的一个部分,打不打、怎么打,舰长都没资格拍板,这些权力牢牢握在航母打击群司令手里。 司令通常是少将,他才是整场战争的导演,舰长只是负责保证舞台别塌了,打个比方,舰长像是开车的司机,知道油门刹车在哪,司令是坐在后排的老板,决定去哪里、什么时候开。 司机能把车开稳已经很不容易了,真要让他边开车边定战略,恐怕连加油站都找不到。 这种分工是美军几十年战争经验换来的,二战的时候,美军就发现,航母这种庞然大物不是一个人能管到底的。 中途岛海战时,霍尼特号舰长忙着安排起降,而轰炸任务由舰队司令决定,那会儿大家就明白了,船是一回事,打仗是另一回事。 后来美军干脆固定下来:舰长只管船的生命体征,比如燃料、航向、甲板安全,至于战斗命令一律听指挥官的。 别看航母舰长是上校,他肩上的担子一点不轻,一艘核动力航母差不多是一座漂在海上的城市,几千人生活在上面,从飞行员到厨师、从医生到修理工,样样得管。 每天吃的喝的都得按吨计算,稍有疏忽就可能出乱子,天气变了、风向乱了、弹射器压力不稳,这些都是舰长要盯的事。 有人笑说,航母舰长每天睁眼第一件事不是想今天打谁,而是今天船还稳不稳。 那为啥不给他升将军呢?很简单,制度不允许。 美军将官数量有严格上限,全军只有极少数人能戴上那颗星,如果每艘航母的舰长都封将,恐怕不到一年,就得重新发军衔表,而且层级上也不好办。 航母打击群司令是少将,要是舰长也是将军,谁听谁的?战场上要是真两个人都能下命令,半个小时就得吵翻天。 美军最怕的就是这种多头指挥,所以干脆把等级定死:舰长上校听少将,职责分明,谁也别越线。 说起来,想当上这个上校,比很多人想象的难多了,必须是飞行员出身,飞过几千小时,懂核反应堆的安全规程,还得当过副舰长、带过小舰,平均得熬二十年才能轮到这一岗位。 能坐上舰长椅的人,都是海军里的万金油,既懂技术又懂人事管理,很多人当上舰长时都已经四十好几,头发都被海风吹白了,可他们依然是上校,因为在美军看来,军衔不是面子工程,是责任分工。 这种设计看似冷冰冰,实则聪明,小舰艇的指挥官可以当场决策,灵活机动,大舰则要稳中求胜,分权才能安全。 航母动辄几百亿美元的造价,一个指令错误可能让整个海域陷入混乱,与其让一个人全权决定,不如让专业的人各管一摊。 舰长盯设备、司令定战术、总统批战略,每一层都像齿轮咬合,虽然繁琐,却异常可靠。 有趣的是,外界常拿中国或英国的航母军衔做比较,觉得美军上校舰长掉价,但在美军的逻辑里,真正的力量不靠星星多少,而靠体系是否高效。 舰长的价值不在于他能否下令开火,而在于他能否让这座钢铁城市24小时不停机地运转,让舰载机一架不误地起降,让上千名士兵安全吃饭睡觉、随时能战。 所以当你再看到航母舰长站在舰桥上,不妨换个角度想:他不是那个指点江山的将军,而是那个让整个钢铁巨兽保持心跳的人。 没有他,航母再先进也不过是一块漂浮的铁皮,美军给他上校军衔,表面上矮了一头,其实是制度的智慧,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不让权力淹没理性,这才是现代战争最昂贵、也最有效的设计。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航母上宽下窄,为什么不会发生侧翻?因为水底下的航母,才是航空母舰的技术精髓。
【9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