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0月,保卫人员向许世友报告:司令,有人要见你,许世友吼了一声:不见,当许世友一听是陶勇的4个孩子时,立即叫警卫员去接。 1967年,在无锡许世友将军的宅院里,突然炸响一声怒吼:“不见!” 可话音刚落,又补了句“去问问是谁”。 当“陶勇的四个孩子”的消息传回来,这位向来“说一不二”的将军,猛地站起身:“快接进来!” 要懂这声“进门”的分量,得先说说陶勇是谁? 1939年的新四军二支队,有个叫张道庸的年轻人。 他当团长时,带着弟兄们在朱门设伏,用大砍刀劈了日军指挥官。 粟裕拍着他肩膀笑:“好个拼命三郎!” 后来北上突围,陈毅给他改名“陶勇”。 从此,“陶勇”两个字成了新四军的刀尖。 许世友和陶勇,是枪林弹雨里磨出来的兄弟。 许世友性烈如火,陶勇勇猛似虎,两人搭档打仗,总能在绝境里杀出血路。 1940年黄桥战役,陶勇带着两千弟兄冲锋,许世友在指挥部攥着望远镜喊:“给老子顶住!” 战后两人对饮,陶勇抹着脸上的血笑:“要不是你压阵,我这二百斤早交代在阵地上了。” 可战争结束,兄弟俩的命途却岔了道。 许世友一路擢升,成了军区司令。 陶勇却在1967年突然销声匿迹,连妻子朱岚都没能逃过厄运。 等许世友再听说陶家的消息,四个孩子早已在乡下亲戚家东躲西藏没了消息。 1967年的秋天,四个孩子出现在许世友的门前。 大的不过十二岁,小的才七岁,头发乱得像鸡窝,站在警卫员身后。 警卫员照例通报,许世友吼“不见”。 可当听到“是陶勇的孩子”,他突然大吼:“带进来!” 孩子们缩在墙角,最小的女孩攥着破布包。 许世友蹲下身,替她擦掉脸上的泥:“饿了吧?” 转身喊田普:“熬粥,煮鸡蛋!” 自己则翻出衣柜,把陶勇留下的旧军装改小,套在男孩身上。 “八个孩子,一个都不能少。” 他咬着牙对肖永银说。 那时陶勇还有四个更小的孩子在乡下,许世友连夜派车接,自己抱着最小的娃坐在副驾,一路颠簸到无锡。 田普熬了整宿,把八个孩子的衣服改得合身,又蒸了糖三角,这是陶勇从前最爱吃的。 孩子们第一次吃热乎饭,顿时泣不成声。 许世友的守护,不是做做样子。 他在自家偏房搭了八张小床,让孩子们挤着睡。 还每月从工资里抠30块,给孩子们买书、添衣裳。 这在1967年,是工人半个多月的工资。 田普教女孩们纳鞋底,许世友则带男孩们练军体拳:“你们爹是拼命三郎,你们得像他一样硬气!” 他怕孩子们自卑,逢人就说:“这是我老战友的娃,跟我亲生的没两样。” 有回小儿子在学校和人打架,他蹲下来问:“为啥动手?” 孩子抽噎:“他们说我没爹。” 许世友红了眼:“你爹是陶勇,是打鬼子的英雄!明天我带你去看他的勋章。” 后来他联系肖永银,把三个男孩送进坦克部队:“学真本事,别给陶勇丢脸。” 又托南京军区总医院,送五个女孩进护训班:“学护理,能自己养活自己。” 他定期去部队看男孩们摸爬滚打,去医院陪女孩们练扎针,口袋里总装着糖:“表现好,奖励。” 1985年许世友去世,八个早已成人的孩子跪在灵前,哭得喘不上气。 大儿子陶晓峰是坦克团参谋长,他摸着许世友的勋章:“伯伯,我考上军校那天,您说‘陶勇的儿子,得拿第一’。” 笑女儿陶小兰成了护士长,她捧着当年许世友送的钢笔:“您教我扎针,说‘护士的手,要稳过枪’。” 每年清明,孩子们先去祭拜父亲陶勇,再捧上一瓶许世友生前最爱的汾酒。 酒洒在碑前,像在说:“伯伯,我们没给您丢脸。” 许世友不是“老好人”,他脾气急,爱骂人,可对陶勇的孩子,他掏了心。 这不是“施舍”,是一个老兵对战友的承诺:“你为国家拼了命,我替你守着家。” 那些被接进家门的孩子,那些被送进军队的男孩,那些成了护士的女孩,他们永远记住了许世友的好。 再硬的铁汉,也有软肋,再乱的年代,也有温暖。 主要信源:(解放军报官方微博 军报记者——陶勇将军子女回忆录节选、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开国将军许世友的侠骨柔情)
最初拟定开国上将名单里,原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建安名列前位,而最后下
【7评论】【4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