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扣押钱学森,却放杨振宁回国,是杨振宁不重要吗?这个问题,钱学森其实早就回答过:国家需要杨振宁留在国外,他在国外的作用,远比在国内大。 1956 年,钱学森刚回国就扎进中科院力学研究所。 面对一群连导弹实物都没见过的年轻学生,他把带回的笔记摊在桌上:“这页记的是导弹壳体合金配方,你们得先搞懂为什么要用铬镍钢,再想怎么在国内炼出来。” 当时国内钢铁厂只能生产普通碳钢,他带着学生跑遍鞍钢,蹲在炼钢炉旁调整成分比例,三个月后终于炼出合格的铬镍钢。 有次学生问他:“美国当初扣您,是不是怕这些技术?” 钱学森笑着点头:“他们怕的不是技术本身,是中国有了用技术造国防盾牌的能力。” 1978 年,中科大少年班的创办座谈会上,杨振宁的发言掷地有声:“要在 15 岁的孩子里找科研苗子,让他们尽早接触国际前沿。” 这个提议源于他 1972 年回国时的发现 —— 国内顶尖大学的物理系,还在教 20 世纪 30 年代的理论。 他亲自拟定少年班的课程大纲,把《费曼物理学讲义》列为必修教材,甚至说服美国加州理工的教授来中国授课。 第一届少年班学生中,后来出了 8 位院士,这其中,就有他当年亲自面试的 “数学天才” 张亚勤。 1958 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临时实验室里,钱学森正修改导弹设计图纸。 当时苏联突然撤走专家,留下的资料里关键数据被刻意涂改。 他翻出笔记中 “制导系统调试步骤” 那页,对照着实物一点点推导:“这里的误差不能超过 0.01 毫米,你们用千分尺仔细测。” 连续熬了 48 小时,团队终于修复了制导系统。 试射那天,导弹精准命中目标,钱学森却盯着笔记沉思:“光靠我带回来的技术不够,得培养自己的人才梯队。” 后来他主导创办了国防科技大学,亲自编写《工程控制论》教材,把笔记里的实战经验转化为系统理论。 1980 年,杨振宁在中科大校园里,和少年班学生讨论学术问题。 有个 16 岁的学生问他:“您为什么不回国全职任教?” 他指着远处的实验室说:“我留在国外,能帮你们争取更多国际合作机会。比如下个月,我会带欧洲核子中心的专家来做讲座。” 事实上,他早已搭建起 “学术桥梁”——1979 年至今,经他推荐去美国顶尖大学深造的中国学生超 500 人,其中 300 多人后来回国任教,撑起了国内物理学科的半壁江山。 1962 年,钱学森在国防部的会议上,力排众议坚持研发中近程导弹。 有人质疑:“现在连原子弹都没造出来,先搞导弹是不是太急了?” 他拿出笔记里的数据分析:“美国在亚洲的基地,离中国最近的只有 1500 公里,中近程导弹能直接覆盖,这是当下最急需的国防力量。” 两年后,中国第一枚中近程导弹 “东风二号” 试射成功,钱学森在现场流下眼泪 —— 这一天,离他回国刚好 9 年。 1993 年,杨振宁推动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与国际数学联盟合作,举办全球微分几何研讨会。 这是中国首次承办顶尖数学领域的国际会议,他亲自邀请了 12 位菲尔兹奖得主参会。 会议期间,他带着外国数学家参观国内高校,当看到中科大少年班学生用计算机推导微分方程时,外国专家惊叹:“中国的科研后备力量,比我们想象的强太多。” 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他 1971 年带回的那套讲义,和一颗为中国科技播撒种子的心。 2023 年,杨振宁 91 岁高龄时,仍在清华大学给本科生上《普通物理》。 课堂上,他会拿出 1971 年的讲义对比现在的教材:“你们现在的条件比当年好太多,但要记住,基础科学研究得耐住寂寞。” 而钱学森的笔记,如今已成为国防科技大学的 “镇校之宝”,每届新生入学,都要在笔记前宣誓:“传承攻坚精神,筑牢国防根基。” 如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展览馆的电子屏上,还在循环播放着两组数据: 钱学森回国后,中国用 10 年时间实现 “两弹一星” 突破,建立起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 杨振宁推动的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让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的国际论文引用率,从 1978 年的全球第 38 位,跃升至 2024 年的第 2 位。 两种不同的选择,却共同托举起中国科技的腾飞。 就像展览馆墙上的标语写的:“一个带回了守护当下的盾,一个播下了照亮未来的种,殊途同归,皆是报国。” 这,或许就是美国当年永远没看懂的答案 —— 真正的科学家,从来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的科技未来铺路。 信源:大师西去:杨振宁的“归根”与不朽 海报新闻2025-10-18 21:43 民族英雄钱学森 《光明日报》(2015年11月27日10版)
20年前的一天,大夫问钱学森:“100-7=?”钱学森脱口而出93。大夫继续问:
【234评论】【566点赞】
遗忘的节奏
2023年杨振宁91岁?
yisuylm
开始洗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