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受访时语出惊人:“我真的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世界的希望,仍然是世界上光辉的典范!”他还强调:“自从我来到美国并于1962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刚一听这话,可能不少人会纳闷:台积电的根不是在中国台湾省吗?怎么张忠谋把美国当“自己的国家”?其实这话里藏着两层实在的心思——一层是他打心底里的身份认同,另一层是台积电离不开美国的“生存算盘”,这两层拧在一起,才让他说出这样的话。 而张忠谋这身份认同,可不是临时装出来的。张忠谋年轻时候就去美国读书,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都待过,后来在德州仪器干到了副总裁,那可是美国半导体产业最风光的年代,他亲眼看着美国把芯片技术做成了全球独一份的优势。 1962年入籍美国的时候,张忠谋才三十出头,正是事业打根基的年纪,美国给了他施展才华的平台,这种感情就像老伙计一样,几十年下来早就刻进骨子里了。后来他回台湾创办台积电,靠的也是在美国积累的技术、人脉和眼界,等于美国是他的“事业摇篮”,说美国是“自己的国家”,从他个人经历来说并不突兀。 但更关键的是后半截“生存算盘”,台积电这棵“大树”,其实一直靠着美国的“土壤”和“阳光”活着。您可能不知道,台积电造芯片的“家当”大半都来自美国——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这些关键机器,40%直接是美国公司产的;就算是荷兰ASML的光刻机,里头近一半零件也是美国造的,没有美国点头,ASML都没法把机器卖给台积电。 更别说美国投资者还握着台积电近30%的股份,苹果、英伟达这些美国大客户,每年给台积电送几百亿的订单,等于台积电的“饭碗”一半端在美国手里。 这几年中美在芯片领域较劲,美国更是把“卡脖子”的招数用到了极致。2020年逼着台积电停供华为,2024年又吊销了台积电的对华出口许可证,现在想给百度、阿里造芯片都得单独申请审批。这时候张忠谋要是敢说半句美国的不是,美国随便断个设备、卡个订单,台积电的先进制程生产线就得停摆。 还有美国的《芯片与科学法案》,更是把台积电绑得更紧了。美国承诺给台积电66亿美元补贴、50亿美元低息贷款,让它去亚利桑那州建三座晶圆厂,投资得砸650亿美元。2024年四季度台积电已经拿到了第一笔15亿补贴,后面的钱得跟着建厂进度慢慢给。可美国的要求也不含糊,得优先保证美国的芯片供应,还得帮着建本土供应链。 张忠谋强调自己是美国人、夸美国是“典范”,其实就是给美国政府递“定心丸”:你看我跟美国一条心,补贴和政策支持可得兑现,别像对富士康那样翻脸不认人——当年富士康去美国建厂,就因为缺技术人才没达标,补贴被砍,还被媒体骂惨了。 张忠谋心里门儿清,美国芯片产业看着厉害,其实有个大软肋——缺人才。他之前就说过,美国造芯片的成本比台湾高50%,不是缺普通工人,是缺大量“硕士级工程师”,到2030年缺口得有7万人。 台积电在美国建厂,光靠本地根本招不够人,还得从台湾调工程师过去。这种时候他要是不表忠心,美国政界说不定会拿“人才问题”做文章,卡补贴、卡审批,那建厂计划就得黄。毕竟富士康的例子摆在那儿,他可不想重蹈覆辙。 而且这话也是说给美国商界和客户听的。苹果、英伟达这些大客户,最担心台积电跟美国闹僵影响供货,张忠谋亮明美国身份,等于告诉他们:“放心,我跟你们是一伙的,肯定优先保你们的订单。”要是让这些客户觉得台积电“靠不住”,他们转头就可能找三星代工,那台积电的市场份额就得掉下来。要知道,台积电在10nm以下先进制程的市场份额高达92%,全靠这些美国大客户撑着,真不能出一点岔子。 可能有人会问,那台湾对台积电不重要吗?当然重要,台湾是台积电的生产基地,技术团队也大多在台湾。但张忠谋的表态里藏着个平衡术:他强调自己的美国身份,是稳住美国;但台积电从来没说要把先进制程全搬到美国,董事长魏哲家就说过“先进制程优先在台湾量产”,这就是在保台湾的根基。毕竟美国的供应链不完整,真把技术全挪过去,台积电自己也没法高效生产。 说到底,张忠谋的话不是单纯的“吹捧”,而是带着企业生存算盘的“精准表态”。一方面符合他几十年的美国身份认同,另一方面是给台积电找“保护伞”——靠着美国的技术、资金、市场,才能保住行业垄断地位。这就像老掌柜经营大商号,对着最粗的“大腿”表忠心,不是忘了自家铺子,而是为了让铺子能一直开下去。 那些说张忠谋“忘本”的人,其实没看懂芯片行业的门道:台积电早就不是“台湾的台积电”,而是绑在美国技术和市场上的“全球台积电”,张忠谋的话,不过是说出了这个现实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