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扣押钱学森,却放杨振宁回国,是杨振宁不重要吗? 这个问题,钱学森其实早就回答过,国家需要杨振宁留在国外,他在国外的作用,远比在国内大。而且,这根本不是重要不重要的事儿,而是美国怕的东西不一样,咱们国家需要的也不一样。 先说说钱学森,他是那种“手里有图纸,能直接造武器”的科学家,50年代在美国的时候,早就跟着导师冯・卡门搞导弹、火箭了,美国军队的好多核心项目他都参与过,连海军部副部长都喊“钱学森抵得上五个师”。 那时候冷战正打得凶,美国最怕的就是这种“即战力”人才跑到对手那边,毕竟导弹、原子弹这些硬家伙,有了钱学森就能少走十几年弯路,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所以他们宁可把钱学森软禁五年,也绝不肯放他走。 再看杨振宁,他研究的是理论物理,比如什么规范场论、量子力学这些,听着玄乎,其实是给整个物理学搭“地基”的活儿。这玩意儿不像导弹图纸,拿过来就能造武器,得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慢慢转化成实际应用。 美国当时盯着的是“马上能打过来的威胁”,杨振宁的理论再厉害,短期内也变不成炮弹,自然觉得“没那么危险”。而且理论这东西讲究学术交流,得跟全球最顶尖的学者凑在一起琢磨,当时美国的实验室、学术环境是全世界最好的,杨振宁留在那儿才能不断出成果,这可不是国内当时的条件能比的。 更关键的是建国初期咱们国家最缺的是“能上手干活”的工程师,导弹、飞机、原子弹这些急着用的东西,得有人领着干,钱学森回来正好能当这个领头人,事实也证明,他一回来,中国的导弹、原子弹发射至少提前了20年。 可理论物理不一样,那时候国内连像样的粒子对撞机都没有,连基本的实验条件都不具备,杨振宁回来就算想讲课,可能连能跟上他思路的学生都没几个。留在国外就不一样了,他能站在学术最前沿,还能悄悄给国内传消息、搭桥梁。 就说1971年那次回国,那可是中美关系还没解冻的时候,美国刚取消对中国的旅行限制,杨振宁立马就申请回来探亲,成了第一个回国的美籍华人学者。周恩来总理跟他聊了快五个小时,就是想通过他了解美国的情况。 杨振宁回美国之后,到处演讲介绍新中国的建设成就,还在《今日物理》杂志上发文讲中国的科学发展,好多美国科学家都是通过他才知道,中国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后来一大批华裔学者敢回国访问、探亲,都是受了杨振宁的鼓舞,连林家翘那样的大科学家,都是跟着他的脚步来中国的。这种“破冰”的作用,比他回来埋头做研究影响大多了。 美国放杨振宁回国,其实也是打了自己的小算盘。一方面觉得他的理论造不了武器,没那么大威胁;另一方面,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松动,放个有名望的科学家回去,也算一种试探,看看中国的态度。 可美国没想到,杨振宁成了中美之间的“民间大使”,后来还帮着中国建实验室、引人才,连清华大学的高等研究中心都是他牵头搞起来的。反观扣押钱学森,美国后来自己都后悔,前海军部长都说那是“最愚蠢的事情”,等于亲手把顶尖人才推给了对手。 有人可能会问,那杨振宁的研究就不重要吗?当然不是,他的规范场论后来成了粒子物理的基础,现在咱们搞的量子计算机、超导材料,追根溯源都离不开他的理论。只是这种重要性是“长线”的,不像钱学森那样能“立竿见影”。 就像盖房子,钱学森是领着工人砌墙、架梁的总工程师,能很快把楼盖起来;杨振宁是设计地基和框架的总设计师,楼能盖多高、多结实,全看他的设计。两者缺了谁都不行,只是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他们在不同的地方发挥作用。 而且杨振宁后来还是回来了,2003年他放弃美国国籍,回到清华大学执教,培养了一大批年轻学者。这时候回来正好,国内的科研条件跟上了,他的理论能直接用来指导年轻人。要是早几十年回来,可能就错过了在国际上发声、为中国搭桥的机会。钱学森当年看透了这一点,所以才说让他留在国外作用更大,这可不是随便说的,是真懂人才、懂国家需要。 说到底,美国扣押钱学森是怕“马上挨揍”,放杨振宁是觉得“暂时没事”,跟谁更重要没关系。而咱们国家,既需要钱学森这样能“救急”的实干家,也需要杨振宁这样能“筑基”的战略家,只是让他们在最适合的地方做最适合的事。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不管是钱学森回国造导弹,还是杨振宁在国外搭桥梁、回国育人才,都为国家做了天大的贡献,这才是真正的“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