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此次将美国商品关税提高至125%,并宣布后续不再理会美方加税,标志着中美贸易战进入新阶段。这场持续数年的经贸摩擦早已超出经济范畴,演变为一场政治意志的较量。从本质上看,美方轮番加征高额关税已沦为纯粹的数字游戏,中国此次调整关税政策的深层含义值得深入分析。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当关税超过100%时,实际上意味着相关商品贸易已经处于停滞状态。中国此次将关税提升至125%,并明确表示不再跟进美方后续加税,实际上是在宣告这场关税战已经失去实际意义。这种表态展现了中国不再被动应对、而是主动掌握博弈节奏的战略转变。过去几年中国采取的是对等报复策略,现在则转向更为务实的"战略无视"。 从经济数据来看,美国发动的贸易战并未实现其宣称的目标。尽管加征了高额关税,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不降反升,2023年仍高达3820亿美元。更讽刺的是,加征关税的成本主要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美国的通胀压力。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在压力下加速向高端领域转型,在新能源、芯片、电动车等关键领域取得显著进展。 中国之所以能够采取"不再理会"的立场,主要基于三个关键支撑:一是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提供了足够的缓冲空间,内需和新兴市场可以部分替代对美出口;二是美国在关键供应链上仍高度依赖中国产品,完全脱钩并不现实;三是中国判断在美国大选前难以期待美方做出实质性让步,因此选择以静制动。 展望未来,短期内美国可能不会轻易改变强硬立场,特别是在大选年对华强硬已成为两党共识。但长期来看,多重因素可能迫使美国调整策略:美国企业界的持续施压、通胀和经济衰退风险、以及不断累积的财政赤字压力等。中国显然是在等待这些内部矛盾发酵,届时美国将不得不重新评估其对华贸易政策。 这场贸易战的最终结局很可能是双方在经过充分博弈后重新回到谈判桌前。中国当前的态度已经十分明确:既不会主动让步,但也保持谈判的开放性。这种策略既展现了坚定立场,又为未来可能的转圜留有余地。从历史经验来看,经济规律最终会战胜政治操弄,当加征关税的代价超过收益时,政策调整就将成为必然。中国此次关税调整传递的核心信息是:中国已经为长期博弈做好准备,而时间可能并不站在美国一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