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日德垄断,0.015毫米手撕钢实现量产,是华为折叠屏关键材料。   折叠屏手

论史家 2025-10-21 11:33:56

打破日德垄断,0.015毫米手撕钢实现量产,是华为折叠屏关键材料。   折叠屏手机来回折几万次都不坏,很多人没琢磨过背后靠啥撑着。不是屏幕本身多结实,是里面一层薄薄的钢材在发力。   这东西就是手撕钢,现在国内能把它做到0.015毫米厚,还能大批量生产了。   这东西看着不起眼,以前却是被日本和德国攥在手里的宝贝,那些年他们把这材料当独苗护着,只肯卖给咱们厚度0.03毫米以上的次品,稍微好点的0.02毫米规格直接禁运。   卖的价格更是离谱,一吨能炒到几百万,比原材料翻了上百倍,一片A4纸大小的就得几百块。   更气人的是,就算花大价钱,供货还没个准头,偶尔给的货里还掺着残次品。   有日本厂商甚至放话,说中国永远造不出能跟他们比肩的手撕钢,摆明了拿这东西拿捏人。   那时候国内高端制造业被卡得难受,尤其是手机厂商搞折叠屏研发那阵,特别需要这种薄又韧的钢材。   华为曾经就因为日本供应商突然断供,项目差点停摆,那种要看人脸色的滋味可不好受,不是咱们不想自己造,是这东西实在太难搞。   生产的时候,钢带要从几毫米厚一点点轧薄,全靠二十根轧辊配合,排列组合的方式有成千上万种,差一点就断。   钢带本身不能有半点杂质,温度差个零点几度就废了,断一次清理设备就得八九个小时,光调试就得耗上大功夫。   太钢那时候站了出来,挑头搞研发的都是些年轻人,大多是八六年以后出生的,刚接手的时候厂里连专家都没了,外国专家走之前还说咱们原料、人员、管理加起来都差得远。   这群人没管这些闲话,从清理设备开始,把轧机里的污垢清得干干净净,花大价钱换了新的轧机油,连刮油辊的更换频率都翻倍。   生产过程中更是抠细节,每一道工序都不敢含糊,钢带断了就重来,轧辊组合不对就再试,厂领导天天蹲在车间盯现场,一天步数能到两万多。   就这么死磕了两年多,试验做了七百多次,才终于搞出0.02毫米的产品,后来又接着往下突破,做到了0.015毫米。   这突破可不是只多了个产品那么简单,以前咱们买进口材料,不仅贵还得受气,现在自己能造了,价格直接降到进口价的三分之一,日德那些厂商没办法,只能跟着降价,以前的垄断日子彻底没了。   更关键的是,咱们不仅能造产品,连生产设备和技术都摸透了,福建有家企业跟着也搞出了同样规格的手撕钢,等于给国内产业链上了双保险。   华为的折叠屏现在再也不用愁材料问题,手机能承受几十万次折叠,靠的就是这国产手撕钢撑着。   以前不少行业喜欢走捷径,觉得买技术比自己研发省事,结果关键时候被人卡脖子才明白,别人的技术再好也不是自己的,手撕钢的研发过程证明,不是咱们造不出来,是得沉下心花功夫。   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材料,往往是高端产品的命门,没有这0.015毫米的钢材,再先进的折叠屏也只是个概念。   现在咱们不仅能满足自己用,还开始掌握话语权了,0.015毫米的手撕钢已经实施出口管制,防止技术泄露。   以前是咱们求着买,现在换成苹果、德国企业来排队订货,这种反转太提气了。   这背后是整个产业链的进步,从冶炼到轧机设备,再到工艺控制,每一环都跟上了,才攒出这么个宝贝。   其实这些年类似的突破不少,超导领域、新能源电池、医疗设备都在慢慢打破垄断,道理都一样,得舍得投入,肯下苦功,不畏惧失败。   那些曾经被国外垄断的技术,只要咱们认准了死磕,最后总能拿下。这不是运气,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   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靠买别人的技术,是自己能造出别人卡不住的东西,是在别人说“不可能”的时候,硬生生走出一条路来。

0 阅读:3

猜你喜欢

论史家

论史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