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辞世,90岁高龄的朱老总,听闻噩耗后,瘫软在沙发上。几分钟后,看人家嚎啕大哭,嘴里念叨着:恩来,恩来,恩来啊…… 1976年1月8日的清晨,北京的天空格外阴沉。 消息像冷风一样,在中南海里无声蔓延,周恩来总理走了。 那一刻,全国都在哭,而最悲痛的,莫过于朱德。 消息传到朱老总耳边时,他已经90岁,听完只说了一句:“恩来……恩来……”话音未落,人已瘫坐在沙发上,泪水止不住往下流。 他不愿相信,也不敢相信,那个并肩半个世纪、无数次在生死线并肩突围的老战友,真的走了。 两人结缘在遥远的1922年。 那年,他们都身在德国,一个是刚从天津赶来留学的青年,一个是漂泊在欧洲的革命者。 那时候的他们都没钱,却天天谈理想、谈中国的未来。 朱德比周恩来大十岁,他常称周总理“周小弟”,周总理则敬重地喊他“朱先生”。 他们一起讨论马克思主义,一起组织工人运动,也一起吃过没钱付账的苦饭。 那种穷,却充满信念的日子,让他们成为彼此最信任的同志。 几十年过去,他们一起走过了长征的雪山草地,也一起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朱老总是总司令,掌握军权;周总理是总理,掌管政务。 外人看来,他们是各司其职的两位巨人;可在彼此眼中,他们更像是惺惺相惜的老友。 到了晚年,周总理病重。 组织上担心刺激朱老总,一直没告诉他实情。 但朱老总的直觉太准,他察觉周总理许久没露面,便反复追问。 最后,夫人康克清才哽咽着告诉他真相。 朱老总沉默了很久,低声说:“我得去看看他。” 那是两位老战友的最后一次见面。 朱老总拄着拐杖走进病房,看到周总理那瘦得几乎透明的面庞,泪水就涌了出来。 他紧紧握住那只已无力的手,说:“恩来啊,我们这一生没白活,要是有来生,还一起干革命。” 周总理艰难地点了点头,眼角也湿润了。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 几天后,噩耗传来,朱老总彻夜未眠。 第二天,他拒绝了医生的劝告,坚持要去参加告别仪式。 那天,他特意穿上军装,由女儿朱德陪着,一步一步走进灵堂。 周总理静静地躺在鲜花中,神情安详。朱老总看着看着,泪如雨下。 他绕着遗体走了一圈,最后停下脚步,颤巍巍地举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那不是普通的告别,而是军人与军人、同志与同志、兄弟与兄弟之间最后的致敬。 现场很多人都哭出了声。那一刻,谁都明白,朱老总已经老了,但他仍是那个把信念看得比生命还重的将军。 之后的日子里,朱老总明显衰弱了。 他常常坐在书桌前发呆,嘴里念叨:“恩来要是还在,该多好。” 可即使身体越来越差,他仍坚持工作,接见外宾、处理事务,不肯休息。 因为他知道,周总理最希望看到的,就是他继续撑着。 然而,命运并没有给他太多时间。半年后,朱老总也病倒了。 那年七月,他在弥留之际,仍轻声嘱托:“要听党的话,要团结。” 或许,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又看见了那个年轻时的周恩来,那个在异国街头,一起谈革命、谈理想的伙伴。 历史常常是冷峻的,但有些情谊,会穿透岁月。 朱德和周恩来这一生,一个是枪林弹雨的将军,一个是运筹帷幄的宰相。 他们一个守国,一个治国,却都以人民为念,以国家为家。 他们不是简单的同事,更是彼此生命中最深的信任与依靠。 周总理离去时举国哀悼,朱老总送别时举国肃立。 两位老战友,在不同的时间里,为同一个理想燃尽了一生的光与热。 今天,当我们再提起他们的名字,已无须过多赞美。 因为他们的一生,就是最好的信仰注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们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为人民服务”,也让“战友”二字,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动人的注脚。
于和伟饰演的吴石将军在临刑前这样对蒋经国说:“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么做?因为蒋先生的
【3评论】【14点赞】
用户10xxx03
总理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