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起报道让我有些沉思,问题不在单个事件,而在驱动报道的那套机制。表面看是“信息”,更深一层是注意力的分配、利益的驱动和判断的捷径。
首先是信息生态:短视频、碎片化素材让“现场感”被加速放大,但碎片本身需要串联与核验。
缺少这一环,结论就容易先行,真相反而被稀释。
其次是动机问题:在注意力竞争下,速度和流量常常胜过求证和耐心。媒体不是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影响力决定了更高的责任。
把热点当产品运营,会把报道变成单纯的流量游戏。
再者是选择性放大的风险:当报道只聚焦表象或某一方时,公众讨论会被引导走偏,真正该讨论的制度、责任和预防反而被忽视。
真心希望更多的报道回到两个基本点:一是更充分的核实,二是把焦点放回能促进改进的地方。毕竟只有把注意力用在查清事实与推动改进上,公众讨论才有价值,媒体也才能守住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