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俄军对乌克兰的能源设施打击变的更有组织,更有计划了。 乌方喊出的“俄军打击更有组织”,说白了就是战场主动权在变,曾经被捧为“抗俄神器”的美国“爱国者”拦不住导弹了。 几个月前还传着它能拦截俄军“匕首”“锆石”高超音速导弹,结果到9月,拦截率直接从37%断崖式跌到6%。 这不是“爱国者”突然变弱,而是俄军把导弹玩出了新花样,以前俄军导弹多半直来直去。 现在给“伊斯坎德尔”“匕首”做了软件升级,飞到目标附近会自动绕圈、俯冲,雷达刚锁定就变向,“爱国者”的拦截算法根本跟不上。 更鸡贼的是,俄军摸透了乌军7套“爱国者”的部署范围,专门挑防御空档打,比如先用廉价无人机吸引火力,等拦截弹消耗得差不多了,升级款导弹再趁机突破,一套组合拳下来,“爱国者”成了摆设。 更要命的是喷气式无人机的登场,直接掐住了乌军移动式防空系统的命门,之前乌军靠“山毛榉”“复仇者”这些机动装备“打了就跑”,还能对付螺旋桨驱动的“天竺葵”无人机。 可现在俄军用上了喷气动力的新版本,速度一下飙到每小时500公里以上,飞行高度能到9100米,雷达上看着跟巡航导弹没区别。 乌军那些靠光学瞄准的高射炮、便携式导弹根本跟不上,等发现目标时,留给操作员的反应时间只剩几十秒。 更坑的是成本,一发防空导弹上百万美元,打一架几万块的喷气无人机纯属亏本,不打又会被炸,简直是两难。 俄军这波操作的核心,是把“有组织”藏在了细节里,不再是以前那种漫天撒网的空袭,而是先靠卫星、无人机摸清乌军能源设施的运行规律。 甚至算准了维修队伍的到达时间,一轮打击后隔几天再补炸,让乌军根本没法恢复供电。 比如10月初对乌西部变电站的打击,先派喷气式无人机瘫痪周边防空点,再用升级导弹精准炸毁主变压器,整个流程跟按剧本走一样。 这种“侦察-破防-补击”的闭环,比单纯堆火力管用得多。 背后其实是一场“技术适配战”的较量,西方给乌军的武器看着先进,却凑不成完整体系。 “爱国者”归美军远程指挥,移动式防空系统靠乌军自主操作,数据没法实时打通,俄军刚好钻了这个空子。 而俄军自己的导弹和无人机能共享战场数据,升级节奏也快,这边发现“爱国者”的弱点,那边软件补丁就送上去了,完全是“边打边改”。 反观美国雷神公司,等乌军把数据送过去再调整系统,少说要几周时间,根本赶不上战场变化。 说到底,俄军现在的打法,是把“不对称优势”玩到了极致,不跟西方拼武器单价,而是靠战术调整、技术快更、成本压制,一点点磨掉乌军的防空底气。 现代战争里,再牛的武器也架不住对手“量身定制”的破解招,光靠买别人的装备撑不起防线,能快速适应战场、打通体系的一方,才真的有胜算。 西方总喊着给乌军“输血”,但再先进的装备,跟不上对手的战术进化也是白搭。
现在俄军对乌克兰的能源设施打击变的更有组织,更有计划了。 乌方喊出的“俄军打
青橘小罐
2025-10-17 14:51:37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