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用区区20个人质,居然从以色列手里换回了近1986名囚犯!这近乎1:100的交换比例,创下了巴以冲突史上最悬殊的换俘纪录。 看一眼照片就知道,这帮被放出来的都是什么狠角色! 甚至这还算不上最夸张的一次。早在 2011 年,以色列就曾用 1027 名巴勒斯坦囚犯换回被哈马斯关押 5 年的士兵沙利特,那个 1:1027 的比例比这次更 “离谱”,而 1983 年巴方还曾用 6 名以色列士兵换走 4600 名同胞,可见以色列在人质问题上向来舍得 “下血本”。 以色列的让步根源在于对本国人质的极端重视。这次被释放的 20 名人质里,既有妇女儿童,还有持有双重国籍的公民,而以色列国内光是 2023 年 10 月冲突后被扣押的人员家属就多次发起大规模游行,尤其是 2023 年底以军误杀 3 名本国被扣押人员后,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的抗议浪潮直接逼得政府不得不重启谈判。 对以色列政府来说,人质安全是天大的政治事,内塔尼亚胡的执政联盟本就依赖极右翼势力支持,一旦在人质问题上失分,联盟随时可能垮台,这比释放几千名囚犯的代价可要大得多。 更关键的是,以色列手里的 “囚犯库存” 本就充足,释放近 2000 人算不上伤筋动骨。 根据巴勒斯坦人权组织的数据,以色列监狱常年关押着约 6000 名巴勒斯坦人,其中包括 559 名终身监禁者和 130 多名涉 2023 年 10 月冲突的武装分子,这次释放的 1986 人里,1700 多是 2023 年冲突后临时关押的加沙人,相当于清了波 “近期库存”。 而且这些囚犯里不少是被 “行政拘留” 的,以色列能不经审讯就关押他们 6 个月,如今释放也只是顺水推舟,毕竟这种 “灵活关押” 本就遭国际社会诟病,借着换俘做个顺水人情反而能缓解舆论压力。 哈马斯这边则把人质玩成了最大筹码。他们清楚以色列的软肋,故意把释放人质和囚犯交换绑定,还拉来卡塔尔、埃及斡旋,借着国际社会对加沙人道主义危机的关注施压。 对哈马斯来说,换回近 2000 名同胞是天大的政治资本,尤其是释放那些 2023 年冲突后被抓的加沙人,直接能巩固其在巴勒斯坦民众中的声望 —— 要知道之前巴勒斯坦囚犯多次绝食抗议以色列的关押政策,哈马斯这波操作等于直接兑现了 “解救同胞” 的承诺。 国际压力更是推着以色列不得不让步。美国作为以色列的铁杆盟友,在 2023 年底就开始敦促以方降低军事行动强度,国务卿布林肯甚至给以色列划了 “2024 年初结束地面行动” 的期限,欧洲的英法德也集体呼吁停火。 在这种背景下,通过换俘实现临时停火,既能给盟友一个交代,又能暂时平息国际社会对加沙伤亡人数的指责,对以色列来说是性价比极高的选择。 说这些获释的是 “狠角色” 也不全对,以色列释放的人员里既有 250 名被判终身监禁的硬茬,也有不少妇女儿童,2011 年那次连后来成了加沙哈马斯头目的叶海亚・辛瓦尔德都放了。 但哈马斯显然更懂宣传,对着镜头展示获释人员的画面,再配上 1:100 的悬殊比例,瞬间就塑造了 “以弱胜强” 的形象。 而以色列心里门儿清,只要还能通过释放囚犯换回本国人质,就算比例再夸张也得认 —— 毕竟在他们的价值排序里,本国人的生命永远比关押的囚犯更金贵,这种账算得比谁都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