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夺五百年:欧洲财富机器的血腥燃料与脆弱真相

经略简料 2025-10-15 14:53:30

欧洲为什么那么有钱?你以为是工业革命?就连保加利亚那种犄角旮旯的国家,人均都一万六美刀了。他们烧锅炉的第一块煤,都是抢来的。 我们习惯认为,欧洲的富裕来自工业革命,来自勤劳创新。但这个故事经不起推敲,一个反例就足以让人深思:连保加利亚这样在欧洲相对边缘的国家,人均GDP都能达到1.6万美元。 这背后,是一台运转了五百年的隐形财富机器。要理解欧洲,就必须拆解这台机器的构造,看看它究竟是靠什么燃料驱动的。 这台机器的启动,根本不靠什么技术发明,而是最原始、最血腥的暴力输入。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船队不是去“发现”世界,而是去抢劫世界。 在美洲,他们遇到了阿兹特克和印加两大文明。在欧洲人眼里,这些繁荣的文明不是平等的对手,而是可以随意拾取的“宝藏”。科尔特斯用几百人,皮萨罗用不到两百人,就摧毁了延续千年的帝国。 他们的手法简单粗暴,几乎一模一样:绑架皇帝,索要天文数字的赎金,然后洗劫首都,把黄金白银搬空。在最初的200年里,单单西班牙就从美洲弄走了超过200万公斤的黄金和1亿公斤的白银。 另一条更持久的燃料供给线,则铺设在非洲。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持续了三百年,他们用武力抓捕非洲人,像商品一样塞进环境恶劣的船舱,活着运到美洲的不到一半。 这笔买卖的利润高到吓人。一个奴隶在非洲的“买入价”约20英镑,运到美洲能卖到100英镑以上。要知道,当时一个英国工人的年薪,也就20英镑。 美洲的金银矿工,平均寿命不超过三年;被贩卖的奴隶,用血汗浇灌出欧洲贵族餐桌上的糖和咖啡。人的生命被直接换算成资本,这就是财富机器最基础的燃料。 很快,这台机器完成了第一次升级,从“一次性”的野蛮劫掠,进化为更高效、更隐蔽的“系统化经营”。到了18世纪,接力棒交到英法荷手中,玩法变了。 以英国在印度为例。他们不再满足于直接抢金银,而是通过东印度公司,建立起“包税制”和贸易垄断,将整个印度社会都变成了为不列颠生产财富的巨大农场。 这种系统化的榨取,后果远比单纯的抢劫更致命。英国人为牟利囤积粮食,直接导致孟加拉大饥荒,上千万人死亡。印度的全球经济占比,从惊人的25%暴跌到不足4%。 这些系统性掠夺来的财富,源源不断地输回英国,变成了工厂、铁路,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最关键的资本和棉花、糖等原料。机器的齿轮变得更精密了,暴力隐藏在账本和法令背后。 任何机器的长期运转,都需要一套“操作手册”来证明其合理性,这台财富机器尤其擅长用话术包装自己。 最初的话术,是一种认知上的降维打击。他们把高度发达的异域文明直接定义为“宝藏”,把自己的抢劫行为美化为“探险”,从而抹去了所有罪恶感。 如今,这套话术变得更加精巧。历史上那个凶神恶煞的“魔鬼”,戴上了一副伪善的面具,开始向当年的受害者后代,宣讲他们曾率先破坏的民主、公平等规则。 “知识产权”、“环保标准”和“人权”等概念,在特定语境下,成了新的武器。就像一个人先造出了轮子,然后马上制定规则,指责所有后来造轮子的人都是模仿,并以此设置壁垒。武器从刀剑升级到了规则。 运转了五百年的机器,塑造了欧洲今天的普遍富裕,但也让它自身陷入了结构性的脆弱。 当代欧洲主导的全球分工,本质上是历史的延续。他们通过金融和贸易规则,实现了一种“软掠夺”:自己稳居利润链顶端,而把生产环节丢给东欧和亚洲。 然而,这台机器的外部依赖性极强。能源命脉系于俄罗斯,高端制造依赖东亚,金融稳定又受制于美国。任何外部冲击,都会让这台机器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如今的欧洲,更像是靠着历史遗产和金融工具,比如印钞和债务,在给一台老化的机器续命。当外部的燃料供应不再稳定时,这台曾经轰鸣了五个世纪的财富机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信源:虎嗅——为什么有些国家富裕,而有些国家却贫穷?

0 阅读:45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