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现在的情况是,一个不卖光刻机,一个不卖稀土,那么到底是中国先解决光刻机,还是

往事趣谈纪录 2025-10-15 12:28:03

中美现在的情况是,一个不卖光刻机,一个不卖稀土,那么到底是中国先解决光刻机,还是美国先解决稀土。答案很简单。 美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现在美国军工、新能源、电子等领域需要的重稀土,比如镝、铽,78% 都得从中国进口,这些稀土是制造 F-35 战斗机隐身涂层、新能源汽车电池正极材料的关键。 F-35 的发动机涡轮叶片要是少了镝,在极端高温下根本扛不住,隐身涂层里没有铽,雷达反射面积得凭空大出好几倍,美国空军那几千架战机的维护保养,说白了就是靠中国重稀土续命。 新能源领域更不用说,特斯拉的 4680 电池正极材料里,铽的含量哪怕差 0.1 个百分点,能量密度就得降一成,续航里程直接缩水一百多公里,这对靠电动车转型的美国车企来说简直是致命的。 美国不是没想着找替代方案,这几年一直在扶持澳大利亚、马拉维的稀土矿企,可轻稀土在军工和高端制造里的作用,远比不上重稀土。 澳大利亚的莱纳斯公司号称中国以外最大的稀土生产商,占全球供给份额的 12%,去年好不容易在马来西亚的工厂搞出了氧化镝,嚷嚷着要打破中国垄断,结果一看产能,规划全年才 1500 吨,而中国每年光分离的重稀土就有 1 到 1.5 万吨,差了整整 10 倍。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的氧化镝卖 10 到 15 美元一千克,中国同类产品才 4 到 7 美元,贵了两倍还多,美国军工采购起来心疼得直咧嘴,毕竟 F-35 每架得用几十公斤镝,算下来单机成本又涨了不少。 马拉维的矿更不靠谱,探明储量才刚过百万吨,品位还不到中国包头稀土矿的一半,挖出来运到美国得绕大半个地球,运输成本比矿石本身还贵。 而且稀土开采出来还得加工,这才是美国真正的死穴。中国在稀土分离提纯领域的技术积累早就形成了护城河,包头稀土高新区一个地方就有 1895 件有效稀土专利,占了包头市总量的 90.84%,从合金制备到电镀检测能实现全产业链就地配套。 中国有研这样的央企手里攥着 3000 多项有效专利,自主转化率高达 60%,光这些技术壁垒就够美国啃十年八年。美国不是没试过自建加工厂,拉着莱纳斯在得克萨斯州建厂,还砸了 1.2 亿美元的国防部合同,可直到 2025 年上半年,这家工厂连量产的影子都没见着。 要知道,全球海外稀土冶炼分离总产能才 5 万吨,就算所有在建项目都在 2025 年后投产,新增的也才 2 万吨,连中国一个中型加工厂的产能都比不上。 更现实的是,美国能源部自己算了笔账,重建完整的稀土供应链得花 3000 亿美元,还得等 10 年,可现在的库存只够军工生产 18 个月。这就好比饿着肚子等锅里的饭,没等饭熟就得先饿晕。 2010 年中国那次稀土出口限制已经给过美国教训,当时全球稀土价格直接飙涨,美国好几家军工企业因为断供差点停工,现在就算想重启深海采矿,从勘探到量产至少得 5 年,还得跟十几个国家扯国际法和环保的皮,根本远水解不了近渴。 反观中国的光刻机,虽然也面临封锁,但好歹是在步步推进。上海微电子的 28nm 设备已经进入测试阶段,中芯国际靠 DUV 技术也能勉强代工 14nm 芯片,虽说跟 ASML 的 EUV 还有差距,但至少能看到进步的脚印。 可美国的稀土问题,从头到尾都是死循环:找的矿要么产能不够要么成本太高,建的加工厂要么技术不行要么进度拖沓,就算真建起来了,没有中国的分离专利和配套设备,照样生产不出合格的重稀土。 说白了,美国是在跟几十年的产业积累较劲,而中国只是在突破技术封锁,两者的难度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

0 阅读:57
往事趣谈纪录

往事趣谈纪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