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说“打死不跟中国合作”的英国罗罗公司,现在不但打算在北京建厂,还说要把整条生产线都一起搬过来,甚至连技术也愿意交出来一些,那我们该出手相助吗? 说起英国罗罗公司,懂点航空的人都知道它是百年巨头,造航空发动机的实力摆在那,遄达系列发动机装在空客 A350、波音 787 上跑遍全球,论技术积累确实有傲气的资本。但以前这家公司对中国的态度特别硬,罗罗宁愿裁掉 9000 个员工、卖掉部分资产,都放话不跟中国合作,甚至有声音说 “宁破产也不低头”。 更早之前的 2005 年,那时候中国航空市场刚起步,罗罗更是摆出技术垄断的架子,别说生产线,连核心零部件的维修技术都藏着掖着,当时国内航空公司要修遄达发动机,还得把整机运到新加坡或者英国的维修厂,花上几百万美元不说,光来回折腾就得小半年。 这种硬气没能撑多久,2020 年疫情一闹,这家百年巨头直接栽了跟头,半年就烧光 30 亿英镑现金,加上遄达 1000 发动机出了设计缺陷要赔 22 亿英镑,一年亏掉 54 亿英镑,活脱脱把家底掏了个空。没办法只能断臂求生,裁员 9000 人不说,连手里的能源部门都贱卖了,曾经喊出的 “宁破产不低头” 早成了笑话。 可就在罗罗快撑不下去的时候,中国市场给了它一记强心针,2024 年上半年国内航空运输旅客就有 3.5 亿人次,比疫情前还高出 9%,中国航发的报告更直接,说未来 20 年中国商用航空发动机市场价值能超 3000 亿美元,占全球五分之一还多,这可不是小数目,对急需回血的罗罗来说,简直是送到嘴边的肥肉。 更让罗罗坐不住的是中国市场的潜力,业内预测未来十年中国要新增超 9000 架飞机,光宽体机发动机就需要 4000 多台,这还没算上维修市场的需求。 要知道罗罗 2024 年民用航空收入才 90 亿英镑,其中中国市场的贡献占比越来越大,要是再端着架子,这块蛋糕就得被通用电气、赛峰这些老对手抢走。 于是态度来了个 180 度大转弯,2022 年就在服贸会上跟中国国航签了合资协议,要在北京建发动机维修厂,还是 50:50 的股权结构,这在以前根本想都不敢想。 现在这个北京项目进展快得很,选址在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砸了 22.42 亿,占了 8 万平方米地,光厂房就建了 5.9 万平方米,连试车厂房、油泵房都配齐了,明年就能试运行,满负荷的时候一年能修 250 台遄达系列发动机,空客 A350、波音 787 这些大飞机的心脏都得送这来修。 罗罗这回是下了血本,把全球第四家遄达发动机维修中心放在中国,专用测试设备、精密工具连同一整套工艺流程都往中国搬,连高温合金处理、复合材料检测这些关键环节的设备都调试得差不多了,还专门招了 800 个员工做培训,生怕技术衔接不上。 其实这不是罗罗第一次示好,2019 年为了抢中国宽体客机 CR929 的订单,就主动提过要建装配线,后来项目变动没成,但也为现在的合作铺了路。 现在它在华布局早就铺开了,苏州有跟德国 MTU 合资的发动机组装厂,广西有跟玉柴合作的生产线,中国供应商早就成了它全球供应链的重要部分,不仅能满足严苛标准,成本还比欧洲低不少,这也是它愿意把生产线搬过来的底气。 毕竟 2024 年罗罗刚扭亏为盈,基础营业利润 25 亿英镑,时隔五年才敢恢复分红,要是丢了中国市场,能不能稳住盈利还是个问题。 更关键的是中国航空产业的底气越来越足,“两机专项” 砸了不少钱,航发动力这些企业的总市值都超过千亿,高温合金、复合材料这些以前卡脖子的领域也有了突破,罗罗要是还像以前那样藏着掖着,别说合作,连市场份额都保不住。 现在主动交出来一些技术,说白了就是换市场,毕竟北京的维修基地不仅能修发动机,还能带动高端制造、研发这些产业集聚,罗罗跟着喝口汤都比在欧洲守着萎缩的市场强。 看它 2025 年的目标,基础营业利润要冲到 29 亿英镑,自由现金流 29 亿英镑,这背后要是没有中国市场的支撑,恐怕很难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