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豆终于找到了盼望已久的买家,中国禁止买入美国的大豆之后,他们把大豆转向印尼和越南,让这些东南亚国家来大量采购美国的大豆。 美国的套路玩得很溜,高官组团上阵游说,白宫官员金德里德跑到越南、菲律宾对着畜牧养殖户大谈美国大豆的 “好处”,连爱荷华州的豆农都亲自挤巴士深入东南亚农村,推销用美国豆粕替代传统鱼粉,摆出一副 “不买就是不给面子” 的架势,越南被迫签下 14 亿美元的农产品采购备忘录,印尼也在各种压力下接过了订单,说白了这根本不是正常的生意,更像是硬塞过来的 “烫手山芋”。 光是被迫接盘还不够,美国大豆从出发就自带 “麻烦体质”。美国大豆出口 80% 要靠墨西哥湾港口,而六成大豆得用驳船沿密西西比河运过去,可这两年密西西比河水位跌得厉害,成了 “浅滩河”。 原本的 “六车道运输高速” 硬生生变成了 “两车道”,驳船装多了怕搁浅,只能少装快跑,运费跟着疯涨,从密西西比中部运一吨大豆的成本涨到了 39.58 美元,比三年平均水平高了 47%。 这成本最终全转嫁到了越南和印尼的进口商头上,越南一家中型饲料厂老板算过账,光运费就比从前买巴西大豆多花了近三成,相当于每生产一吨饲料平白多掏几百块,利润直接被削掉一块。 更折腾的是时效,原本从南美运大豆到印尼只要 30 天,美国大豆得绕远路,加上河道运输耽误,动辄要 50 天以上,饲料厂经常得提前囤货,仓库租金又是一笔额外开销,简直是花钱买罪受。 这些好不容易运到的美国大豆,还藏着更坑人的限制 —— 几乎只能塞进养殖业的饲料槽。美国大豆里转基因品种占了绝大多数,而且早年就有过霉变的黑历史,2017 年就有 6860 千克美国黄大豆因霉变被销毁,根本达不到食品加工的标准,只能磨成豆粕当饲料。 印尼的棕榈油产业本就发达,原本想兼顾大豆加工,结果拿到美国大豆后发现根本用不上,只能全部转给养鸡场和鱼塘,等于硬生生被绑死在了养殖这条路上。 越南的情况更憋屈,当地渔业养殖户被美国农民忽悠着换用美国豆粕,说能养出 “高品质鱼”,结果换了饲料后,鱼的生长周期反而长了十天,成本没降反升,养殖户背地里骂声一片,可合同签了又没法反悔。 最让两国头疼的还是养殖端爆出来的质量问题,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越南在 2022 年就曾查获过 3.6 吨发霉的冷冻鸡肉,虽然没直接标注饲料来源,但业内都清楚那段时间当地饲料厂全在消化美国大豆。 有养殖户私下透露,用美国豆粕喂鸡后,鸡群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比之前高了近 20%,死淘率也跟着涨,就算活下来的鸡,肉质也偏柴,批发市场收购价压得很低。 印尼的养鸡场更倒霉,有中型养殖场用美国大豆饲料后,一批两万只肉鸡突然出现集体腹泻,最终死了近三千只,找检测机构化验,虽然没直接查出毒素,但饲料里的霉菌毒素残留指标刚好卡在临界值,明眼人都知道问题出在哪。 更要命的是出口受影响,印尼原本向新加坡出口的禽肉,有一批被检出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直接被退运,损失了几十万美元,这笔账自然得算在美国大豆头上。 更讽刺的是,美国自己都没法保证大豆供应稳定,密西西比河的低水位不是偶尔出现,而是成了常态,今年更是十年来水位最低的年份之一,这意味着运输成本和时效问题会长期存在。 越南和印尼其实都在偷偷找后路,越南的饲料厂开始和巴西签订长期合约,印尼也在增加阿根廷大豆的进口量,毕竟谁也不想一直当美国的 “接盘侠”。 美国所谓的 “新市场开拓”,本质上就是用政治压力逼着小国买单,可这些大豆带来的运输成本、用途限制和质量隐患,最终都得由越南和印尼的养殖户、企业来扛,这样的 “生意” 注定长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