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62岁阿姨绝经10年,新交小十几岁男友后想让自己显年轻,就从微商那买了药吃,结果“月经”又来了。她去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检查,超声显示子宫内膜厚16mm,医生高度怀疑是病变。 这位阿姨遇到的可不是“重返青春”的好事。正常情况下,女性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子宫内膜会变薄(通常低于5mm)并处于静止状态。她服用不明保健品后出现的“月经”,其实是异常子宫出血,而B超下16mm的子宫内膜厚度,远远超过了绝经后的正常范围,这亮起了健康的红灯。 乱补激素的风险被严重低估了。很多人像这位阿姨一样,为了看起来更年轻,轻信微商或网络上关于保健品、激素产品的宣传。事实上,绝经后女性若自行补充雌激素,却缺乏足够的孕激素拮抗,子宫内膜会在雌激素的持续刺激下不断增厚。这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增生,甚至演变为子宫内膜癌。医生之所以高度怀疑病变,正是因为她的情况完全符合这个病理过程。 保健品市场的混乱加剧了这种风险。许多来路不明的保健品,并不会清晰标注其含有的激素成分和具体剂量。服用这些产品,相当于在完全不了解潜在后果的情况下,干预自身精密的内分泌系统。西安这位阿姨的经历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她为“显年轻”所付出的,可能是长期且复杂的妇科治疗,甚至是面临癌症的威胁。 “重返青春”的念头需要科学引导。渴望保持年轻状态是人之常情,但正确的方式是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如果确实存在严重影响生活的更年期症状(如严重潮热、骨质疏松风险高等),医生会进行全面评估后,制定规范的激素替代治疗方案。这与自行乱用保健品有天壤之别,关键在于全程有专业监控,确保用药方案利大于弊。 此事件更深的警示在于健康观念的偏差。追求年轻态应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社会参与和坦然地接受自然衰老过程来实现。试图通过药物或保健品“逆龄”,往往得不偿失。身体的信号需要被正确解读,绝经后出血绝非青春回归的象征,而是需要立即就医检查的明确警报。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