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逃离本土了!岛内一些“台独分子”,开始逃离台湾,他们转移家产,私密买下黄金,想长期移民海外,有些人还以为,只要坚持分裂立场,日子还能像以前一样,结果自己都开始偷偷转移家当,说明其实最没有底气的反而是这些分裂分子。 台湾经济高度依赖对外贸易,尤其是对大陆市场的出口,这已成为岛内产业运转的命脉。2023年,台湾总出口额约4325亿美元,其中对大陆和香港的出口达1523亿美元,占比高达35.2%。这一数据虽较2020年的43.9%有所下滑,但大陆仍是最大单一市场,支撑着贸易顺差的绝大部分。2024年,这一比例进一步降至31.7%,出口总额约4743亿美元,对大陆出口减少12.2个百分点。进入2025年,情况未见好转,1至5月台湾出口总额2299亿美元,对大陆出口仅646亿美元,占比28.1%。 这些数字看似在“去风险化”,实则反映出台湾经济结构的脆弱性。一旦大陆需求调整或政策变动,岛内产业链就面临断崖式下滑。电子、机械和农渔业等支柱产业,本就将大陆视为主要销路,任何波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那些平日里高喊“经济自主”的政客和企业家,深知这份依赖的隐忧,却选择在危机初现时保全自家利益。 农渔业作为台湾基层民众的饭碗,对大陆出口的依赖尤为突出。凤梨产业便是典型,2021年3月大陆暂停进口后,台湾凤梨外销大陆占比从97%骤降至近零,当年出口量从4.1万吨跌至0.3万吨,损失收入14.9亿新台币。原本大陆市场能吸收台湾凤梨总外销的80%以上,价格稳定在每斤20新台币,如今剩余货源只能低价转内销或加工,果农收入锐减。石斑鱼情况类似,2022年6月大陆因检疫问题禁止进口,影响约3600吨产品,其中90%原本销往大陆,全年出口6.6万吨中的6121吨依赖这一渠道。禁令导致养殖户低价甩卖或转行,产业整体产值下滑。 2023年虽有部分农场恢复出口,但总量未回升,2024年和2025年仍未见显著反弹。这些冲击直接波及数万农户,订单断崖让许多家庭勉强维持生计。岛内当局虽推内销和加工补贴,但杯水车薪,无法弥补市场缺口。那些与农渔产业相关的分裂分子,早早嗅到风险,将加工厂抵押换取海外资产,表面称“拓展业务”,实为自保。 电子零件产业是台湾经济的顶梁柱,对大陆市场的绑定更深。2023年,台湾对大陆电子零件出口694亿美元,占对大陆总出口的62%,涵盖手机连接器、主板部件等关键产品。中小厂商订单七成以上来自大陆组装厂,2023年下半年大陆手机品牌产能调整,即导致部分企业订单减少20%,利润下滑三成,股价两周内跌15%。台积电作为龙头,2024年大陆营收占比升至18%,仅次于北美市场的62%,尽管全球布局,但大陆仍是不可或缺的组装链一环。 2025年上半年,这一依赖未减,电子出口对大陆仍占主导,价值数百亿美元。订单波动直接传导到供应链,仓库积压、工人减班成为常态。那些企业主在股价跳水时迅速抛售股票,转投黄金和海外房产,资金流向香港银行或新加坡公寓。这种举动并非孤例,而是产业风险显露后的标准操作。分裂立场在他们口中是口号,实际行动却暴露了对经济稳定的焦虑。 机械制品领域同样难以脱钩大陆。2023年,台湾机床对大陆出口18亿美元,占总出口35%,远超美国市场的25%。知名品牌的生产线多为大陆汽车零部件厂商定制,高精度设备需求占比40%以上。2023年下半年大陆制造业升级,中低端机床订单降25%,迫使企业裁员,甚至辞退工龄十年的技师。2024年,美国取代大陆成为最大市场,对大陆出口份额滑至20%,总出口额微降0.4%。2025年1月,机械零组件对大陆出口6767万美元,占总出口比重仍显著。 产业调整虽带来短期阵痛,但也凸显台湾机械业对单一市场的脆弱。企业老板早在2023年初通过海外子公司转出2亿新台币至瑞士银行,并购入100公斤黄金存入保险箱。表面解释为“应对全球波动”,实则为大陆订单不确定性铺路。这些机械业从业者中,部分人平日推动“脱钩”议程,私下却加速资产外移,优先保障个人财富。
开始逃离本土了!岛内一些“台独分子”,开始逃离台湾,他们转移家产,私密买下黄金,
冰淇淋不及千金
2025-10-13 18:48:45
0
阅读: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