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战略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中国继续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俄罗斯可能要“重新考虑方向”,这不就是变相在说“中国不够意思”吗? 俄乌冲突打了三年多,俄罗斯早就不是刚开始那阵子的状态了。西方一轮接一轮的制裁虽说没彻底打垮它的经济——毕竟斯洛伐克外长都直言,欧盟19轮制裁对俄罗斯影响有限,反倒把欧洲自己折腾得够呛,不少国家私下还在增加俄罗斯天然气的购买量——但长期的制裁封锁还是让俄国内经济扛着不小的压力,能源出口的结算渠道、工业链的供应链都得绕道走,日子肯定不如从前舒坦。 战场那边更不用说,打了这么久始终盼不来决定性的突破,战线拉得越长,消耗就越大,不管是军备补给还是人员精力,都在慢慢被磨着。这种时候,俄罗斯心里头肯定盼着能有强力支持帮自己撑住场面,而中国作为它最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态度自然成了俄格外看重的事。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俄罗斯战略专家站出来说,要是中国继续保持中立,俄罗斯可能要“重新考虑方向”。这话听着挺冲,说白了就是变相在抱怨“中国不够意思”,觉得在自己最难的时候,中国没给够期待中的支持。但这话里其实藏着点急糊涂了的味道,压根没琢磨透中国的中立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不说中国从冲突一开始就没隔岸观火,我们早早就提出四点主张,核心就是劝和促谈,后来还跟巴西这些全球南方国家一起发起“和平之友”小组,一直在为政治解决危机忙活。 单说大家最关心的“支持”,中俄之间那些正常的经贸往来,比如能源贸易,看着是生意,实际上早成了俄罗斯顶住制裁的重要底气。王毅外长之前就说得很实在,中国14亿人要过日子,能源需求摆在那儿,不从俄罗斯进口,缺口怎么补?这种稳定的合作,可比空泛的“站队”有用多了。 而且中国的中立从来不是“骑墙”,而是有明确底线的——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遵守联合国宪章,这既是中国外交的一贯立场,也是能真正推动和平的关键。 要是真像俄罗斯某些人盼的那样,中国放弃中立去“站队”,先不说国际社会得炸锅,冲突只会更难收场,毕竟各方合理的安全关切都得考虑到,光靠一方的“强力支持”打到底,最后哪有赢家? 再说了,俄罗斯自己心里其实门儿清,中俄关系本来就不是什么靠“兄弟情”维系的,那位叫卡拉切夫的专家不就说过吗,两国之间更多是各取所需的利益合作。 俄罗斯需要中国的市场、技术和国际舞台上的呼应,中国需要俄罗斯的能源和稳定的边境环境,这种基于利益的协作才是最扎实的。现在拿“重新考虑方向”说事儿,更像是一种施压,希望中国能给更多、更直接的支持,但这显然违背了中国的外交原则,也忘了两国关系的根本。 要知道,中国要是真放弃中立,反而会把自己拖进泥潭,到时候不仅帮不了俄罗斯,连全球南方国家的信任都得丢了,那才是真的得不偿失。而且俄罗斯现在的处境,本质上是和西方的战略博弈,核心问题得靠欧洲和俄罗斯自己坐下来谈,中国能做的是搭平台、促对话,这比送武器、喊口号有用得多——毕竟任何冲突的终点都是谈判桌,这是绕不开的道理。 那位专家的话,与其说是“不满”,不如说是俄罗斯在压力下的一种情绪宣泄。他们可能太想看到有人站出来跟自己并肩对抗西方,所以把中国的中立当成了“不够给力”。 但真要细琢磨,中国的做法才是最务实的:既没像西方那样跟着制裁俄罗斯,断人活路,又没火上浇油助推冲突升级,还在默默通过经贸合作帮俄稳住基本盘,同时拼尽全力推动和谈。 说白了,国际关系里从来没有什么“理所当然的支持”,尤其是大国之间,更得讲原则、讲分寸。 俄罗斯要是真因为“中立”就琢磨着“重新考虑方向”,先不说能不能找到比中国更靠谱的伙伴,光是失去中俄在联合国安理会、金砖国家这些平台上的协作,就得吃大亏。毕竟在反对单边主义、维护国际公平这事儿上,中俄的利益是绑在一起的。 所以说,那句“重新考虑方向”更像是句气话,吓唬不了人,反而暴露了俄罗斯当下的焦虑。中国的中立不是“不够意思”,恰恰是最负责任、最能帮到和平的做法。真为俄罗斯好,与其抱怨中国不够“给力”,不如好好抓住中国搭的和平桥梁,跟各方坐下来谈出个结果——这才是结束困境的正道。
俄罗斯战略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中国继续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俄罗斯可能要“
阿智通鉴
2025-10-13 17:55:16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