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彻底震撼了!因为最近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隐身舰载机歼-35成为

月鹿一鹿前进 2025-10-13 17:53:04

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彻底震撼了!因为最近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隐身舰载机歼-35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所以我好奇之下就去查了查这一款歼-35隐身舰载机的总设计师孙聪院士的生平经历,查了之后彻底震撼了,万万没有想到总设计师孙聪院士竟然厉害到了如此程度! 不止于歼-35:解码总师孙聪的三重创新引擎 最近,中国的歼-35隐身舰载机成了全球军迷圈的焦点。大家都在讨论它的性能、它的外形,但很少有人把目光投向幕后,投向那个被誉为“国之重器”的总设计师——孙聪。 聊孙聪,如果只说他造出了什么飞机,那就太小看他了。他真正厉害的地方,不是一两件具体的武器,而是他给整个中国航空工业带来的一套能打、能赢、还能持续升级的系统性创新方法。这套方法,可以从三个层面把它拆开来看。 第一个层面,是思想上的颠覆。孙聪看战机,跟很多人不一样。他觉得战机不该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能不断长大的平台。所以他搞了个“模块化设计”的理念,听着玄乎,说白了就是把飞机当成乐高积木。 发动机、雷达这些核心部件,都设计成可以随时插拔、独立升级的模块。这一下就解决了行业里的大痛点:过去飞机一落后,想升级就得大改,又慢又贵。孙聪这套玩法,让升级变得像换电脑配件一样简单。这个思路影响深远,连后来改进的歼-20都借鉴了。 这种远见不是凭空来的。早在歼-8Ⅱ型飞机的改进项目里,他就因为攻克了复杂的航电系统综合化难题,在2001年拿了国防科技一等奖。那时候,他就已经在琢磨怎么把一堆复杂的东西,变得井井有条。 有了顶层思想,还得有能让它落地的执行力。这就是第二个层面:流程上的革命。孙聪是个狠人,为了效率,他敢对自己人下狠手。 当年搞歼-15,那是中国第一款舰载机,辽宁舰等着下锅的米,可我们这边几乎一片空白。国外搞技术封锁,连苏-33的图纸都买不来。团队里有人觉得,还是老老实实用二维图纸吧,搞三维数字化设计风险太大,电脑也卡。 孙聪的态度很直接:“不换方法就换人。”他强力推行全三维数字化协同设计,结果呢?制造效率硬生生提高了40%,给歼-15抢出了宝贵的时间。 到了研制第二款隐身战机FC-31“鹘鹰”时,国内全是质疑声,觉得中国不可能同时搞两款五代机。孙聪又一次挑战极限,他用了设计、绘图、制造“三边并行”的策略,从2009年立项到2012年首飞,只用了三年,直接把中国送进了“双隐身机俱乐部”。 思想和流程都有了,最后还得落到实实在在的物理世界。这就是第三个层面:对材料边界的极限探索。 他注意到美军的F-35C隐身涂层娇贵得很,脱落一次维修费就上百万美元。孙聪不信这个邪,带着团队搞出了纳米复合新材料。这种涂层在福建舰上跟着海试了两个月,经历了大量的盐雾浸泡模拟试验,回来一看,机身完好如初。 他还大胆拥抱3D打印技术,把歼-35的机翼折叠机构、尾钩这些关键受力部件,用金属打印出来。他们用的那种钛合金,疲劳强度刷新了世界纪录。孙聪的下一步,是想把起落架这种更核心的部件也给“打印”出来。 这种对物理极限的较真,是他的“传统艺能”。当初搞歼-15,飞机增重了10%,性能面临巨大挑战,团队还碰上过阻拦索断裂、发动机空中停车等各种险情。但每一次物理上的失败,都被他转化成了技术突破的台阶,最终让歼-15的性能足以媲美美国的F-18。 从1983年一个刚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到今天54岁当选的工程院院士,孙聪走过的路,远不止造出几架飞机那么简单。 他身上有种定力,在90年代的“下海潮”中坚守岗位;也有一种传承,把从顾诵芬等老前辈那里学来的“胸怀祖国”精神,融入了每一个零件。 他构建的这套从顶层理念到中层流程、再到底层材料的三位一体创新体系,才是他留给中国航空工业最宝贵的财富——一套能够持续催生“国之重器”的强大方法论。 信息来源:歼-35与歼-35A机库首度公开,听总师揭秘“海天双雄”2025-10-05 09:01:09央视新闻客户端

0 阅读:13

猜你喜欢

月鹿一鹿前进

月鹿一鹿前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