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市明终于败光了自己多年攒下的积蓄,2016年他一意孤行非要在寸土寸金的黄浦江开

霁雾阙任 2025-10-12 08:56:33

邹市明终于败光了自己多年攒下的积蓄,2016年他一意孤行非要在寸土寸金的黄浦江开了18000平邹市明文体健身中心,以为靠着自己“奥运冠军”的名气就会吸引很多人来,现实却啪啪打脸。     2017年,36岁的邹市明因为眼伤被迫退役。     可邹市明不是那种能闲得住的人。     别人劝他再拼一届,或者干脆回国家队当教练,稳稳当当拿工资、带徒弟,也算顺理成章的路。他却摇头,说自己“想干点更大的事”。     他觉得拳击在国内还是“小众运动”,很多人只在电影里看到过,真正懂的没几个,他想靠自己的名气,把拳击做成大众项目,让更多人走进拳馆,感受拳击的魅力。     当时不少人听了都挺佩服,以为他要做推广或者开连锁训练营,谁知道他上来就盯上了大城市,上海黄浦江边。     那地段寸土寸金,他却非要在那儿搞个“拳击主题健身中心”。     就这样,他拿出多年来赚下的积蓄,又找了点投资,开始装修、买设备,项目一干就是上万平米。     那时候的邹市明心气特别高,说话间满是憧憬:“我不只是开健身房,我要把拳击文化带进中国人的生活。”     可风光背后,其实早埋下了祸根。     邹市明想着“得有冠军排面”,装修、器材全用顶配。德国进口的跑步机一台二十多万,拳靶三万美元一套,就连更衣室的柜子都是意大利订制的。     三楼还开了家拳击主题咖啡馆,一杯拿铁卖128块。     高成本自然要高收费。     普通年卡8.8万,私教课一小时800块。     可现实是,真有那钱的人,宁可去打高尔夫、练瑜伽,也不会去挨拳头。     普通人又嫌贵,拳馆从第一天开业就开始亏。     财务账单摆在那:每月房租105万,员工工资120万,再加上水电、推广、维护,每个月固定支出就超500万。     最惨的一次,是2024年“双十一”活动,全场打折促销,结果只卖出三张卡。     整个拳馆运营期间,唯一赚过钱的一个月,还是靠拍综艺节目赚的80万,连半个月房租都不够。     行业里的人都看得明白:拳击在国内本来就小众,热度只在电影上映或比赛期间爆一下。真愿意掏钱长期练的人,太少。     为了撑下去,邹市明和冉莹颖开始陆续卖房。     冉莹颖还多次跑二手店,把名牌包、衣服半价卖掉。     可就算这样,也填不平那个窟窿。     2023到2024年,他们先后找了三十多家投资机构,全被拒。     雪上加霜的是员工和会员维权。     2024年10月,一些前员工在网上爆料被拖欠工资、社保,还有人在拳馆门口拉横幅,同时,不少会员也上网讨要退费,有人留言:“卡办了半年,拳馆关门,退款催了三个月没人回。”     到了2025年6月,拳馆彻底撑不下去了。     工人开始拆牌子,偌大的场馆里,只剩积满灰的拳台和器械。     那天,邹市明发了一张自己跪在拳台的旧照,配文只有三个字,“梦醒了”。     他后来接受采访时说:“摊子铺太大,又不懂商业,算是为理想交了学费。”     网上有人把锅甩给他妻子冉莹颖,说她爱晒名牌、花钱大手大脚。邹市明没忍住,替她出头:“她从头到尾都在帮我,不该被骂。”     如今45岁的他,重新开始训练,打算复出。     有人嘲讽:“都这岁数了,还想挨拳头?” 他却说:“我不打假拳,也不靠热度赚钱,我要靠真拳头证明自己。”     从奥运冠军到负债创业,邹市明的经历其实揭开了一个很现实的道理:名气不是万能钥匙。     拳台上拼的是勇气和体能,商场上拼的却是眼光、管理和对市场的判断。     那场花了上亿“学费”的失败,让这位拳王彻底明白了一个道理,拳头能赢比赛,却赢不了市场。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上游新闻

0 阅读:0
霁雾阙任

霁雾阙任

感谢大家的关注